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惊天揭秘《红楼梦》主题是爱国主义题材

红楼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红楼梦是爱国主义题材大家知道?那么我们一起来通过下文来了解与学习。

  《金陵十二钗》原型的秘密

  开辟鸿蒙,谁为才子?都只为,风月情浓。东郭先生,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注释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作者花大量心血塑造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林黛玉乃十二钗之首。可是,谁又能理解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呢?

  林黛玉生活中的原型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学者们研讨了近三个世纪,至今仍在揣测。揭示十二钗原型,提出人选容易,找出点证据亦不难,但是欲让普天之下的学者信服这可是个大学问。

  揭示十二钗原型,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就事论事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是个系统工程。所谓系统工程,首先要考定《红楼梦》作者是谁,仅仅弄清《红楼梦》作者是谁,还是不够的。《红楼梦》主题是什么?或者说“真事隐”究竟隐什么?必须搞得准确无误。当破解了作者和主题这两大悬疑之后,在这基础上才可以研究十二钗原型问题。

  据东郭先生考证,作《红楼梦》者是袁枚。李自成起义、满清崛起、甲申之变、南明王朝兴亡、史可法、阎应元抗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及复社与阉党之争、三藩之乱等等,《红楼梦》中皆有影射。

  一部《红楼梦》以大旨言情为幌,主题是缅怀一群具有民族气节的奇女子,并痛斥一帮伪名儒真汉奸,大骂满人侵我河山,毀我文化,驱逐达虏恢复中华是作者夙愿。

  第一节 闷葫芦装秦淮河

  林黛玉是作者笔下最生动的人物,林妹妹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救国不分男女,爱国不论职业,实际上,《红楼梦》别名可唤作《群英会萃》,又可称为:《袁枚版-------- <桃花扇>》。林黛玉若摘去假面具她就是爱国歌伎女中豪杰------李香君。贾宝玉一言一行暗藏作者的意识形态。贾宝玉是作者的魂,当然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亦有救国公子-----侯方域一缕影子。

  《红楼梦》的蓝本是戏曲名著《桃花扇》,《红楼梦》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和表演艺术的戏曲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但在作者笔端小说与戏曲水乳相融。土默热先生亦识破天机,他在《<红楼梦>小说中的戏剧场面剖析》说:

  《红楼梦》作者创作过程中,不仅在作品中大量引用古典爱情戏剧的唱词念白,并且经常自觉娴熟地运用戏剧创作手法,去描写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音容笑貌。几乎所有读者都有这个感觉,《红楼梦》的文笔同其他古典小说不一样,要生动传神得多,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几乎如见如闻,呼之欲出。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一问世,小说的传统写法都打破了。那么,《红楼梦》小说的写法与传统写法究竟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独有的特点呢?说到底就是按照戏剧的创作方法写小说。

  《红楼梦》就是一部大戏,袁枚清清楚楚做了交代,铁证即在这里-----《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李香君,1624年(明天启四年甲子)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其父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治罪后家道败落,飘泊异乡。1631年(明崇祯四年辛未),李香君八岁时,被秦淮媚香楼主人名伎李贞丽收养为养女,即随养母改吴姓为李,名李香,号香君。不幸中的万幸,李香君的养母李贞丽有一颗侠心,对她视如己出。香君从吴人周如松学习歌舞,16岁时她能演唱“临川四梦”传奇,又于琴棋书画亦无一不通。须注意的是,香君是艺伎,而不是娼妓,她歌声虽美,但不轻易与人歌唱,四方之士争一识其面为荣。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这侯公子亦算是个高干的子弟。侯方域自幼敏慧,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十五岁即应童子试中第一名。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

  崇祯十六年,二十二岁的侯方域前来南京参加礼都会试。李贞丽仗义豪爽,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侯公子在朋友杨龙友的介绍下和色艺双全的李香君相遇了。

  两人谈笑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临走前,侯方域索要纸笔,作诗一首,送给李香君作为初次相见的礼物,诗云: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一个是多情的少年,一个是怀春的少女,一见钟情,接连几次交往,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缠绵难分。

  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哪位客人中情于一个女人,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这个女人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 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伎,梳拢须邀请金陵一带风流雅士,才不至于失面子。侯方域这次是出来赶考的,没带太多的银子,却是无力乘办。

  正在他犯难之时,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有了银子,喜酒办得隆重,犹如正式婚嫁,秦淮名姫王微波、卞玉京、寇白门、郑妥娘等均来贺喜。

  那日“梳拢”晏会上,侯方域将一柄白绢扇送给了李香君作为定情之物,侯公子又当众在白绢扇上题了一首诗: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春溪尽是莘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李香君郑重地接受了侯方域的绢扇,把它作为此生最珍贵的纪念品保存起来。

  一日,侯方域偶然想起杨龙友家中并不富裕,从哪里得来的白银资助自己呢?他与李香君说起此事,香君也觉得事出蹊跷,便让侯方域会问个明白。经过一番追问,终于弄清了原由,原来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拿出来的,而是阮大钺通过杨龙友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钱。

  阮大钺是何许人?为何要送钱给侯方域呢? 阮大钺原是万历皇帝的大臣,他和魏忠贤鬼混在一起,魏忠贤被崇祯皇帝诛杀,阮大钺逃回老家南京。阮大钺在老家结识有权势的人,准备有朝一日东山再起。江南义士陈贞慧、吴应箕很快就看出了阮大钺的狼子野心,写了一篇《留都防乱揭》,对他的阴谋进行了揭露。阮大钺恨透了这两个人,无奈此时手中无权,又拿他们没办法,只好闭门谢客,深居简出。阮大钺知道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是莫逆之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侯方域急需用钱,于是就通过杨龙友之手把钱送给了侯方域。阮大钺这样做无非是想卖一个人情给侯方域,好让侯方域替自己说话,去劝陈贞慧、吴应箕不要与自己为敌。

  侯方域本来厌恶阮大钺的人品和奸行,但经杨龙友一番说情,侯方域竟然犹豫不决。这边李香君一听大怒曰:阮大铖趋赴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遂将头上珠翠拔下,又变卖了首饰,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这一举动,立刻传遍了秦淮河,人人称李香君为侠伎。

  李香君的行为虽然赢得了美名,但阮大钺固然大感脸面丢尽,这亦为李侯姻缘埋下了祸根。

  不久,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煤山自缢,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阮大钺升为兵部尚书。

  阮大钺手握兵权,马上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被捕下狱。侯方域与香君商量决定迅速离开南京,投奔扬州的史可法麾下抗清报国,两人洒泪离别。史可法是侯方域父亲的门生,为人忠贞耿直,在扬州加紧操练兵马,准备抵挡清军的南下,侯方域被安排在史可法身边做文书工作。 1645年,四月十九日,扬州被清兵围困,多尔衮写信劝史可法降清,史可法回信拒绝投降。史可法给多尔衮的回信《复多尔衮书》即为侯方域起草(多尔衮致史可法信则是李雯所写)。

  自侯郎去后,香君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许多达官显贵只好望楼兴叹。

  侯方域离开金陵后,而阮大铖心岂能甘,他运用权势伺机报复李香君。不久的一天,田仰督运漕粮由扬州来到南京,帮了弘光皇朝一个大忙。田仰成了弘光帝器重的红人,田仰久闻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艳名,此行想顺便把她收为侍妾。这一下可让阮大铖逮住了机会,他早就想报复侯方域和李香君了,可惜侯方域闻风远走,害得他无从下手。如今若把李香君送给田仰为妾,聊泄心中积愤,岂不是一箭双雕!

  阮大钺派人携带重金前往媚香楼行聘,却遭李香君一口拒绝。田仰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吹吹打打来媚香楼迎接李香君做妾。田仰大有不抬走人决不罢休的势头,李香君抱着侯方域赠送她的那把白绢扇跳下媚香楼。李香君血溅扇面,昏死过去。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回去了。

  侯方域好友杨龙友闻讯赶过来,拾起绢扇,深为李香君的贞烈品性感慨嘘啼,他把绢扇拿回了家,找来毛笔就着扇面上的血迹稍作点染,血迹变成了一朵朵鲜艳的桃花,再以墨色衬枝叶,勾画了一幅灼灼动人的桃花图,又在扇面上题下三个小字——桃花扇,准备等李香君伤愈后还给她。

  幸亏媚香楼不高,香君的伤总算慢慢的好了。然而阴险恶毒的阮大钺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当时南明小朝庭只据有江南半璧江山,国家危在旦夕,弘光皇帝却不思治军理国,反而日夜沉醉在声色享乐之中。阮大钺亲自执笔撰歌词,再挑选出色的歌伎,送入宫中给弘光帝取乐。待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钺立即打着皇上圣谕的旗号,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

  李香君一个青楼女子,哪里敢违抗圣上呢!李香君怀里紧紧抱着那把用鲜血绘成的桃花扇,走入了皇宫。

  阮大铖命李香君演唱阮的得意之作"燕子笺传奇",以取悦弘光皇帝。李香君抱必死之心,面对权奸毫无惧色,她在朝堂盛宴之上痛骂阮大铖、马士英之流,不思为国效忠,只知谄媚逢迎,不思赶走敌寇,只知寻欢作乐,把这班昏君奸臣,骂的淋漓尽致,幸得杨龙友从中斡旋才免于一死。

  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南京城破之时,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了出来。清兵侵占华夏,侯方域参加清试中了举人,访得李香君在栖霞山葆贞观,就赶去相见。李香君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李香君见他太没骨气,满怀悲愤撕毁了桃花扇。李香君不愿做夷狄顺民,最终选择了归隐于荷花深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人民修复了李香君故居———媚香楼。

  1689年,孔尚任写成《桃花扇》,《桃花扇》涉及民族英雄史可法、抗清四公子,上演之后引起了明朝故臣遗老的亡国之痛,康熙皇帝自然很不满。曾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的孔尚任,被免官。孔尚任写诗道:“我是白头著书郎,被谗不辩如聋哑”。

  当今有学者说:孔尚任所写的四十出、外加一个“余韵”的《桃花扇》来看,我们从字里行间实在看不出该剧有什么反清思想意识,李香君艺术形象,与反清事业、“保持民族气节”根本不沾边。

  “普天之下”已是“莫非”大清的“王土”, 大清统治者大搞“文字狱”,孔尚任不是个白痴,他不可能公然白纸黑字歌颂抗清义士,孔尚任即使不惧坑儒,他不可能不怕焚书吧。我们读清代的书,研清代的戏文,绝不能死心眼一头插入字里行间。研究《桃花扇》一书须力透纸背,悉心静听弦外之音。沈默听懂了弦外之音,他在《桃花扇跋语》说道:“《桃花扇》一书,全由国家兴亡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止为儿女细事做也。大凡传奇皆注意于风月,而起波折于军兵乱离。惟《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迁变,而借波折于侯、李。”

  东郭先生不去斥责搞不清《桃花扇》真意的学者,因为听不懂《桃花扇》弦外之音是正常的,若天下的读书人皆明《桃花扇》主旨,人间还哪有《桃花扇》一书呢?读《桃花扇》欲揭示其主旨,不仅要凭眼睛,更要靠耳朵,清代沈默听懂了《桃花扇》的弦外之音,近代听懂《桃花扇》弦外之音的学者当推梁公启超为第一人,他在《小说丛话》中揭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义实质,他说:“《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葢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之使人生故国之感。……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注:阿英编:《晚清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hongloumeng/50380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