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很简单,机械科研人员张恒偷着搞机械科研,被“四人帮”爪牙迫害,打成“走资派”,被迫下放农村劳动,然后在基层继续搞科研,最后又被迫害的故事。
昨晚,公司组织观看了一部关于文革题材的电影《并非一个人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机械科研人员张恒偷着搞机械科研,被“四人帮”爪牙迫害,打成“走资派”,被迫下放农村劳动,然后在基层继续搞科研,最后又被迫害的故事。
对于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我来说,“文革”是一个很陌生的时代,父辈们也很少和我提起这段岁月往事。因此,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对于电影中的很多细节是不甚理解的,如:当张恒到图书馆借阅有关科研资料的时候。图书管理员却说:“作者没解放,他的书籍被禁封了”
我很纳闷,作者本人与他的科研成果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它表达的是客观的科学规律,而非个人的政治观点。“文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还是不甚理解。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张恒的爱人丽农生病了,农机厂长让他去医院看看她。张恒却说:“我又不是医生,我去看什么。”最后,只好由厂长替他去了。我想,这样的话谁听了都难免伤心。然而当时的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人们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便是两个相爱的人也要用这种方式来保护彼此。这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欣喜的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我们还能看到坚定的信念,至高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真挚的爱情。其实,我们拥有这些就已经足够了,难道不是吗?
《并非一个人的故事》观后感——做了就是最好的
黑白电影,很久未曾看过。4月11日晚,公司组织观看了电影《并非一个人的故事》。看前,主持人介绍说是观看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工作、生活的电影。
对于这样的电影,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根本就是不会顾及的,但公司组织观看自然就有他的道理和意义。
随着那个年代电影里特有的人物形象和画面,语言及动作,通过110分钟,我看到了一个内心坚忍、偶有落寞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机工程师张恒,在艰难的岁月里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及追求,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放弃追求时,内心的不舍与矛盾。在有着同样追求人的帮助下恢复信心、坚持追求,我看到了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虽然在观看时,我会想到:如果社会的大环境并不如电影中所述的那样有所改变,张恒和他的同事们在后面的日子会如何,是否他们会在坚持和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因受到各种压力而放弃、或是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
但最后,我还是乐观地告诉自己,张恒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是一个有着明确价值取向和追求的群体。社会和国家之所以进步,就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和毅力从未倒过。由这部电影,我想到自己、想到了工作,我应该问自己心中不舍的追求是什么、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团队愿意配合并共同努力完成:
1、对于工作:我首要的认识是,工作不仅是我们实现生活来源的一个途径,为了快乐和有价值的工作,我们都应该把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事业来做,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创新的,对于工作也是如此。所以,我要保持创新的追求、分阶段设定目标不断实施,将本职工作不断完美和创新,以致工作可更好、更精,以此获得回报。
2、对于团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搭建一个共同目标的团队。个人力量的局限性众所周知,特别是在逆境中考验的就是团队力量。
3、学习的重要性:那个年代学习的手段和方法有限,真的有感于现在的高科技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学习条件,只争朝夕加紧学习。
4、信念和乐观的重要性。
如何把以上的观后感融入到现在的生活和工作中,才是重要的收获。不管我是聪慧的、还是平凡的,不管我的价值和追求是高还是低。我相信,只要你、我有一颗上进的心,有一个勇于实现价值和追求的心态,就是最好的。一句话,做了就是最好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934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