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今日为了国家、民族,要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的精神。革命不一定要自己看到成功,成功不必在我。
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现在的事业成就,一条是千秋的事业,像宋朝的三个大儒——朱熹、程颐、程颢,官做得并不大,但他们在学说上留名千古,永远有地位。
反之,人若有房子,有钞票、财产,不见得是成功。
权力欲是乱源
孟子是圣贤,圣贤的思想,处处是为了大多数人普遍的、平等的和长远的利益着想,要大家“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历代帝王出来打天下时,口里都是说为人民解倒悬之苦,而事实上是为了满足他们个人的权力欲。
过去由英雄主义一变而跃登帝王宝座的帝王与强盗,都一样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和动乱。
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他说一个君子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喜欢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这就是“比”。因此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普遍。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违背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做了。古时的土地,相当于现代的财富。
有钱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
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怀思福惠——处处讲利害,只要有好处就做了。
名实之间
古人有一种新的观念产生,往往不敢直说是自己的新观念,一定假托古人。如古人作诗,常常有好东西,却不敢出名,而假托古人。
最著名的例子是着《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古代从事文学的人,几乎没有不读他的《文心雕龙》的,这本书达到了中国古代最高文法的境界。
当他想成名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去拜访当时很有名的大文豪沈约,请求指教推荐。沈约把他的文章瞄了一眼放在一旁,对他说:“还早呢,年轻人,慢慢来。”这一下,刘勰受了相当大的打击,但他非常聪明,懂得沈约的心理,一声不响地回去了。等了半年,他把原来的那篇文章稍稍变动了一下,然后再送给沈约,说这篇文章是一位古代大文豪绝世的稿子,被他找到了,请沈约指数。沈约接过来阅读,一字一叹,大为叫好。等沈约读完并且赞美了半天,刘勰才说:“这就是半年前送来请你批评,你说不好的那篇文章!”
再举一个近代的实例。以前在上海出品“无敌牌”牙粉的家庭工业社大老板,年轻穷困时投稿谋生,都被退稿。后来办了家庭工业社,执上海工商业界牛耳,各报纸杂志都以高额稿酬请他写文章,他把过去被退回的文稿再度寄出去应付,登出来以后,人人都说好。
从这两个故事我们看到,所谓的成名与不成名实在没有什么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720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