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儿女应尽的本分。下面是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
有关孝亲敬老的故事1
闵子骞(前536年—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子骞从小就死了生母,父亲娶了后妻,成为他的继母。子骞年纪虽小,却孝顺父母。平时吃饭,他总是恭敬地把好饭菜端到父母面前,吃完饭后,他又抢着收拾桌子,洗刷碗筷。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弟弟,子骞的日子从此便不好过了。他像奴仆一样被使来唤去,白天要带弟弟玩耍,晚上要哄弟弟睡觉。继母稍不顺心,就又打又骂。
一个严寒的冬日,子骞给父亲赶车。大风夹着碎雪打来,把他冻得瑟瑟发抖,手上的缰绳老掉在地上。父亲呵斥他做事不专心,子骞一句话也不分辩。可冻僵的双手还是拉不住缰绳。父亲看看儿子身上穿的棉衣,觉得厚厚的,怎么会冷成这样?一定是儿子装的,没出息!父亲生气地一鞭子打了下去。棉衣当即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一团团芦花露了出来,被风吹走。父亲大吃一惊,怎么后妻竟干出这种事?他带着子骞驾车返回家去。再一看两个小儿子穿的都是棉花絮的新棉衣。父亲难过得掉下眼泪。他责备自己让儿子忍冻干活,憎恨后妻虐待子骞。他不顾后妻下跪磕头求饶,执意要将她赶出家门。
子骞泪如雨下,苦苦哀求父亲道:“母亲在家,就我一个人受寒;母亲要是走了,三个孩子都要受冻,望父亲大人深思啊!”
父亲感到儿子的话在理,便将后妻留下来。继母见子骞以德报怨,很受感动,从此对三个儿子一样对待。子骞长大后,孝名闻于天下。
孔于称赞说:“闵子骞真是个孝子啊,他孝顺父母, 友爱兄弟,让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不好的闲话。”
有关孝亲敬老的'故事2
白居易一生都非常关心老百姓,尤其对老人特别关爱,就连写诗也不例外。据说,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要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老婆婆能够听懂为止。
白居易在各地担任刺史时,每到一个地方,总要找来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倾听他们的意见。空闲时,白居易常常穿上便衣,到老百姓当中,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听听他们在说什么,问问他们在想什么。如果听到有老人被子女虐待的事,他就特别生气,立即派人将老人的子女带到衙门里,合情合理地责备他们,让他们改正错误,直到子女们承认了错误并答应孝敬老人时,才把他们放走。
如果有贫困老人向他求助,白居易总是热心地接待他们,并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他担任忠州刺史时,有一年冬天,一位因为战乱流落他乡的老人前来找他。自居易见这位老人瘦骨嶙峋,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当即就找了一件棉衣送给老人,还给足了老人回家乡的路费。老人热泪纵横,千恩万谢地走了。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自居易心酸不已。
忠州城里有个卖麻饼的老婆婆,由于手艺不好,生意清冷,生活十分艰难。白居易知道后非常同情,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发明了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麻饼好吃极了。他把这种方法告诉了老婆婆,很快老婆婆的生意就红火起来。
白居易敬老深得人心,在他离任的时候,百姓们老老少少都为他送行,许多老人痛哭流涕,舍不得让他走,有的甚至跟着他,送出十里之外。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为官者都能像白居易那样,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的疾苦,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自然会受到百姓拥戴……
有关孝亲敬老的故事3
原谷是春秋时陈留一带的人。他9岁时,祖父已经年老不能耕作了,父母厌恶祖父,商议将祖父丢弃荒郊野外。原谷听说后,跪在双亲面前求情,遭到斥责。
次日清晨,父亲命原谷抬篓,把祖父丢弃荒野。在路上,原谷抬着篓子走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回头望望祖父。风烛残年的祖父坐在篓子里,神情黯淡,表情呆滞,注视着频频回头的孙子。
将老人抬到荒野后,父亲命原谷抛掉篓子回家。原谷不仅不抛掉篓子,反而把篓子紧紧地背在了身上。父亲不解地问:「要这个破篓子干啥?」原谷一本正经地回答:「等您年老了不能耕作时,我好用它把您也送到这里来。」
父亲听了当即怒道:「小孩子,怎么能跟大人说这种话?」
原谷反驳道:「儿子应当听从父亲的教诲。您能这样对待爷爷,我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您呢?」
原谷的话使父亲大为震惊,继而羞愧难当。他跪倒在父亲面前哭求饶恕,带着愧色将老人抬回家中,精心赡养,孝敬终身。
【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844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