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十二月二十四小年由来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阴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是中国俗语的“祭灶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我们为大家整理了  十二月二十四小年由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二月二十四祭灶日由来

  俗话说:“过了腊月二十三,到年还有七、八天”,明天就是小年了,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便是古老的祭灶日,是为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饯行的日子。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督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所做的善恶之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后来便传为‘祭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灶君’,在夏朝时期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文字记载。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接着全家男性成员一起烧香、烧表、烧“天马”,作揖磕头。据说烧“天马”是供灶爷上天“乘骑”的。在我们鲁西南一带,灶王爷乘骑的天马是用高粱杆扎制而成的,到了二十三的晚上,把扎制好的天马放在灶台前,马下面撒上麸皮算是喂马的草料,把灶王爷从墙上揭下来折叠好放在马背上,然后用剪好的草纸从下面点燃,这样就把灶王爷送上了天。

  我们的祖先也很聪明,为了怕灶王爷上天见到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不实事求是,不以民为本,便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词语予以提醒。

  关于灶王爷的传说不一,各地有各地的留传说法,我们那儿就留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张单娶妻丁香,丁香孝敬公婆,聪明贤惠。张单在外经商发了财,迷恋妓n海棠,回家休了丁香,只给丁香一头牛,一辆破车。老牛破车把丁香拖到一位贫穷的老太婆家。丁香嫁给老太婆打柴的儿子,日子过得倒也舒心。海棠好吃懒做,失火烧光了家产,张单只好流浪讨饭。腊月二十三,他到丁香家讨饭,被丁香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因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都姓张),玉帝就封他为灶王。

  拓展阅读:祭灶的历史由来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也称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古时候,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的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小年──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专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也要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午夜在院里垒旺火放爆竹,把灶神再接回来。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雾松飞鹤的博客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实际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老南京的年节甚至要到正月十八落灯才算结束,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高潮。

  从腊月初八开始,人们就开始忙年,最为普及的说法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祭灶);腊月二十四,除尘扫房子;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三十日,买酒包饺子,合家守岁”。

【十二月二十四小年由来】相关文章:

1.二十四节气谷雨的由来

2.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由来

3.二十四节气夏至的由来

4.小年故事

5.小年对联

6.十二月早安语

7.十二月早安语句

8.十二月好运句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8317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