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于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望城县一个贫农家庭。7岁就成了孤儿,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9年8月,解放军路过雷锋的家乡。雷锋看见宿营的队伍一住下来便向老乡问寒问暖,还帮助老乡挑水,扫地,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就从心底萌生了要参军的愿望。 1959年12月初,雷锋迫切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1月8日,他领到了入伍通知书。新兵训练结束后,雷锋被分到运输连当汽车兵,“服从革命需要,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这是雷锋向组织上表明的态度。 施工任务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
团结友爱
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了,轻轻地盖在他身上。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
模范班长
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团上下一致推举雷锋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雷锋参加完人代会回到连里就担任了二排四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锋也成了全连的四好班长。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雷锋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捧着雷锋的故事这本书,我爱不释手。我常常为少年雷锋的不幸遭遇而泪流满面,我更为共产党、毛主席为雷锋获得的新生而激动不已。
我认真地品读着《雷锋的故事》,《雷锋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我的心。感动之余,我常常生发这样的疑问:与雷锋叔叔相比,我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什么?
解放了!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挺直腰板去上学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雷锋怎能不格外珍惜呢?他默默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做党的好孩子!
然而,雷锋果真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学习非常用功。他上学每天要走十六七里的'路,竟都是早去晚归;大雪天,他没有胶鞋,就穿着自己做的草鞋,有时甚至赤着脚,冒着严寒,走在上学的路上……
是什么力量促使雷锋这样刻苦读书呢?雷锋深深地懂得:现在自己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了建设新中国。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
然而,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有谁想过“读书是为了什么”呢?雷锋叔叔的远大抱负难道不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吗?
《雷锋的故事》中有一个细节,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那是一天放晚学的时候,雷锋还有一道算术题没有做出来,同学们陆续地走出教室,可他仍坐在那里计算,一个同学叫他回家他也不肯。那个同学出于好意,想把他做好的答案拿给雷锋看,雷锋却笑笑说:“谢谢你,让我自己再想一想吧!”不久,雷锋就做完了那道题。可是,两个人所做的得数却不一样,雷锋说:“我验算了几次,不会错的,可能是你做错了。”当那个同学要借雷锋的答案抄一下时,雷锋耐心地鼓励他“多花些心思再做做”,在雷锋的帮助下,那个同学找到了错处,终于也做对了。这时,两个人都开心地笑了。
《雷锋的故事》这个小故事的感人之处就在于:雷锋不肯抄写别人现成的答案,也不允许别的同学这样做,并通过认真思考,反复验算,最终两个人都得出了正确的答案。雷锋的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有谁想过“怎样读书”呢?回想一下,曾几何时,我们的作业仅仅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是为了应对老师和家长的“检查”而完成,如果有现成的答案可以抄写,何乐而不为呢?然而雷锋的做法对我们难道不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吗?
雷锋虽然过早地离开了,可是他的精神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我清楚地知道,与雷锋相比,我们缺少的太多、太多,然而,雷锋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时刻在激励着我们;雷锋那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可贵精神时刻在鼓舞着我们;雷锋那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时刻在感动着我们;雷锋那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时刻在教育着我们……
此时,我们也该认真地思考“为什么读书”和“怎样读书”的问题了,深思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也才会惊奇地发觉:雷锋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
【读雷锋的故事】相关文章:
1.读雷锋的故事感受
3.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824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