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姑不怠》讲述了唐代崔山南人家里已经是做祖母的媳妇用乳汁孝养已经是曾祖母的婆婆,且永不懈怠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第二十二则故事。[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笃,长少咸集,曰: 无以报新妇恩,愿汝孙妇,亦如新妇之孝敬。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乳姑不怠》是二十四孝中少有的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反应了如何协调婆媳之间关系的问题。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并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该典故原文记载为: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因此有诗云“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意思大概为,唐朝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其祖母唐夫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数年下来,婆婆没有进食,身体却依然康健。一天,长孙夫人生病,召唤家中的老老少少,说:“我多年来没法报答新妇之恩,希望子孙能像新妇一样孝敬她就够了。”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真像长孙夫人叮嘱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
孝道是中华民族丰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就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孟子在向梁惠王阐述治国的方针时,也提到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因此,这次亲眼所见的古画自身蕴含的意义比其给我们带来直观美的感受更为震撼,也更引人深思。
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
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当官,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懿出兵,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士兵战死了,所以司马懿yì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手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直率的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司马懿yì,所以司马懿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父亲如此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难过。因此他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一生不作官。
父亲去世后,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王裒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他将全部的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
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很多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kè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他也经常依靠着墓前的柏树号啕大哭,眼泪滴到柏树上,柏树都枯死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它可以感动天地万物!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785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