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从古至今,多少的文人雅士为之而坚守着。那么,关于诚信故事有哪些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诚信故事精选,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诚信故事精选篇一: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
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诚信故事精选篇二:尼泊尔的少年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
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购得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诚信故事精选篇三:书法家董狐诚信故事
我国历代都有史官的设置,老子李耳当年就是周朝的史官——守藏史。当年,孔子曾艰辛跋涉到京城,一来是为了问礼于老子,二来是为了观看他收藏的史简与典籍。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太史,据说出生在今天陕西省翼城县东五十里的良狐村,是周大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作为一个史官,董狐实事求是书写历史、诚信做人的故事,被誉为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泰斗。
春秋时晋国襄公逝世,其子灵公继位,年龄尚幼,由赵盾辅政。继位十四年后,晋灵公已经长大,但由于生长在深宫,不知民间疾苦,在屠岸贾等宠臣的教唆引诱下,晋灵公每日只知道吃喝玩乐,还骄奢淫逸地搜刮民财来大修宫室。他花了巨资在桃园修了一座奢华的行宫,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终日嬉戏其中,玩久了他又觉得腻了,便开始寻思找其他乐子。有一天,他站在行宫的高台上望见墙外老百姓熙熙攘攘,便就突发异想,用弹丸弹人取乐。他一声令下,随从们你一弹我一弹地向外发,打得行人有的伤了眼睛,有的掉了门牙,有的肿了耳朵,有的头上背了个大包。受伤的、受惊的人们,像遇到了魔鬼,各自抱头逃散。晋灵公见了却在高台上哈哈大笑,连叫:“过瘾!过瘾!打人到底比打鸟来劲!”屠岸贾也连忙点头说:“对啊,我们以前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赵盾知道这件事后,连忙与大夫士会一起到宫中向晋灵公进谏。谁知刚到宫殿门口,他们就看见两个宫女抬着一个竹筐子走了出来,筐子外头还露出一只人的手。他们再仔细一看,原来里头装着一堆大卸八块的人的尸首。赵盾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宫女说:“主公因为厨师没有把熊掌焖烂,就把他给杀了。”赵盾说:“主人把人命视如草芥,真是太荒唐了。”说着就拉士会往里闯。士会说:“要是我俩一起去劝他,他不肯接受,就再也没人可讲话了。还是让我先去,他不听,那时候你再进去讲。”说着,士会就闯了进去。晋灵公开始装作没看见。士会一边向前走一边行了三个大礼,直到殿檐下,晋灵公知道躲不过去了,才看他一眼,不等他开口,就说:“我已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士会急忙磕了个头说:“如果您真改过,不光我们臣子可以托您的福,国家也就可以永远巩固了。”晋灵公又反过来问士会:“是不是赵盾那老头让你来的?”还没等士会回答,他又补充了一句:“你告诉他,我今后改了就是了。”
晋灵公虽口里答应,但恶习难改。没几天,他又到桃园游玩去了,根本不把朝政放在心上。赵盾在桃园门口堵住他,又给他讲了些国君应该像个国君的道理,希望他赶快回去,料理国事。这时,屠岸贾又站出来替晋灵公说话了:“相国虽说是一片好意,不过,主公既然已经到此,您多少也得行个方便,有什么要紧的事明天再说也不迟呀!”
赵盾无奈,也只好让他们进去了。晋灵公感到很扫兴,觉得赵盾这老头经常使他难堪,恶狠狠地说:“这老不死的管得太宽了,我只有除了他才称心。”屠岸贾一听,忙说:“除掉这个老头还不好办,我家有个大力士叫鉏麀,派他去干掉那老头。”晋灵公说:“好,你去向他传我的话,不刺死赵盾就别回来!”当晚后半夜,鉏麀悄悄来到赵盾家的院子,等待机会下手。天刚蒙蒙亮,赵家人就起来预备车马,赵盾卧室的门也开了。鉏麀在暗地里一瞧,只见赵盾早已穿好了朝服端坐在桌边,赵盾卧室的门也开了。鉏麀在暗地里一瞧,只见赵盾早已穿好了朝服端坐在桌边,因为时间尚早,就在那里闭目养神,准备上朝。鉏麀再看看卧室陈设,太简陋了,简直不像一个相国的排场。他为晋国有这样的大臣而感动,怎么也不忍心杀死这样的好人。但又一想,不杀死赵盾,回去交不了差,那是要杀头的。想到这,决定还是自己死吧,临死前,他大喊:“相国,我可不能丧尽天良来行刺您。以后可能还有人来,请您多加小心!”说完,一头撞死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上。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九月的一天,晋灵公请赵盾进宫喝酒,暗地里埋伏下了武士和恶狗。赵盾带着卫士提弥明前去赴宴。屠岸贾出席作陪,把提弥明一人挡在了堂下。席间,晋灵公忽然对赵盾佩带的宝剑大加夸奖,要他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界。按规矩,大臣如果在国君面前拔出宝剑,就是犯行刺国君的大罪。赵盾虽说是老臣,但几杯酒下肚,也就忘了这一茬。就在他伸手拔剑的当口,提弥明在堂下大声喊:“做臣子的陪国君喝酒,过了三巡还不告退,这是不合礼节的!”赵盾一听,方才醒悟,知道自己差点中了计,慌忙站起来告别。这时,提弥明也快步上殿,搀扶赵盾退下。晋灵公见计谋未能得逞,急忙唤恶狗咬赵盾。提弥明赤手空拳与狗搏斗,没几下就把狗给打死了。赵盾愤怒地对晋灵公说:“你不用好人只用狗,虽狠
何用!”晋灵公大怒,下令埋伏在殿后的武士追杀赵盾和提弥明。提弥明掩护赵盾往外跑,最后因寡不敌众,被武士们杀了。赵盾逃出王宫,在儿子赵朔及一个叫灵辄的武士的帮助下,逃出了城门。
赵盾出城时,刚好碰上了刚刚打猎归来的赵穿。赵穿是晋灵公的姐夫,与赵盾是同族,他详细问了事情经过后,劝赵盾道:“你先出去避一避吧,这个昏君由我来收拾。”赵穿经过反复考虑,决定采用曲意逢迎的方法,先取得晋灵公信任,然后再伺机下手。赵穿见到晋灵公后,假意说道:“赵家人犯了罪,就请罢我的职,再治我的罪吧!”晋灵公见自己这个姐夫倒十分诚实,不像赵盾那个死老头,就忙说:“赵盾有罪,怎么好牵连你?你与他不同。”没过几天,赵穿又投其所好,劝晋灵公多选美女,及时行乐。晋灵公一听此事可来了精神,色迷迷地问赵穿:“这美女派谁去选最合适呢?”赵穿说:“这方面屠岸贾可最内行了,他也最懂得主公您的要求。”晋灵公立即把屠岸贾召来,让他火速去办这件“美差”。赵穿巧妙地支走了屠岸贾,搬开了最大障碍,使晋灵公一下子成了个空架子,于是就开始实施计划。当时正值金秋季节,一天,赵穿劝晋灵公到桃园去观赏秋景,说道:“桃园的秋景比春景更加迷人,主公何不去观赏金秋风光呢?”晋灵公一听,忙说:“一提桃园,我确实有好些日子没去了,还真想去玩玩。”赵穿又说:“屠岸贾又不在,国内肯定还会有赵盾的同党,为了安全起见,我给您派一些精明的卫士吧。”晋灵公只知荒淫享乐,觉得赵穿考虑得很周到,就满口同意了。赵穿精选了一批可靠的武士,一道来到了桃园。在晋灵公喝酒赏景时,赵穿历数了晋灵公不君的种种罪行,最后让武士将晋灵公刺死,结束了这个昏君的一生。赵盾听说晋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未出国境就返回国都,拥立晋灵公的叔叔为王,这就是晋成公。
根据古代的观点,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杀的,臣下杀君主更是不忠不义的表现。所以对于这段历史,很多大臣都避而不谈。赵盾重登相位后,就想看一看,史官董狐究竟是如何记录和评价这件事的。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以示笔伐。看完之后,赵盾十分生气,他将竹简一摔,对董狐说:“晋灵公死的时候我不在朝中,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怎么能说是我杀的呢?你这样乱写,是诬蔑朝廷命官,是要杀头的。你们这些史官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不慌不忙地回答:“你身居相位,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你那时虽不在国都,但现在身为国家大臣,却从未追究过杀君之人的罪责,因此,如果说你不是这件事的主谋,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这不是你的责因此,如果说你不是这件事的主谋,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赵盾一听,觉得也是这么回事,但他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说:“你修改一下吧,改了对大家都有好处。”董狐严肃地说:“作为一个史官,我的职责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而史书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人的欺骗。你让我为了个人私利去改写史书,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丢了脑袋,对于我而言是件小事,但丢掉了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就是大事了。”听了董狐的一番话,赵盾被打动了,叹息说:“《诗经》上都说‘因为我怀恋君主,所以给自己带来忧伤’。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他没再说什么,并且以后也不曾为难过董狐。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册,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义为违合的书法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董狐书法不隐的诚信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直笔的含义逐渐摆脱了以礼义违合为内容的书法局限,从司马迁开始,赋予了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实质。这一传统为后代进步史学家弘扬发展,编著出许多堪称信史的著作,是我国史著中的精华。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771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