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讲述的是东汉文学家孔融小时候的故事。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孔融让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拓展阅读:“孔融让梨”带给我们的思考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我们国内可谓家喻户晓,这也代表着中华民族在传统方面的一种美德,就是做人要学会谦让,不能光想着自己。很多的家庭以此为例,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传统的中华美德。可以说,能做到“孔融让梨”是教育的目标和终点之一。
在肯定“孔融让梨”的积极意义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一个案例,都有它适用性的问题。或者说,也有它弊端的一面,那就是:忽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如果不看到这一弊端,过度使用,也可能会给家庭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这里,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流传在心理学界的“两个苹果的故事”。这个故事起源于一个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调查了五十个罪行累累的刑事犯及五十个各行各业的姣姣者,通过他们研究父母教育对他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罪犯的苹果”,也就是犯人所表达出来的他们在所受家庭教育中较为共性的问题。
罪犯的苹果: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的大小各不相同的苹果。我一眼看中了中间最大最红的那个,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谦让,要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光想着自己……”这时候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的,大的让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后来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我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
杰出人士的苹果: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各不相同。我和弟弟都争着想要那个最大的。妈妈把最大的那个苹果举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大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现在让我们来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为两块,你们一人一块。谁修剪得又快又好,谁就有权得到这个苹果。”我和弟弟进行了比赛,最后我获得了胜利,我得到了这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
看了这两个故事,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想与思考。但是,不管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我们在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否则就达不到自己的教育目标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在规则内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只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才会起到相应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745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