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问题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感是诗的基础,即使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都饱含诗情,显示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说法是:“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一、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蕴含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二、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中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重要标准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中国古诗词具有长久不衰的生产力和感染力,其原因就在于它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各种风格流派那铿锵动听的和谐韵律。“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意境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就是它因为它寄托了诗人的真挚感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雨疏”“风骤”“浓睡”“残酒”,在隐隐约约中透露出了淡淡的哀愁;在“绿肥红瘦”这一典型物象的补充下,那隐藏的惜春情感更加展露无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通过“乱石”“惊涛”“千堆雪”这一组景物来体现自己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总之,饱含在形象里的人物情景,好比白糖溶于水里,虽不见其形却知其存。王国维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是相一致的。
再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这篇“壮词”时,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只短短六个字,却用了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由此引导学生从这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潜台词”,去想象人物身处的特殊环境:为什么吃酒而“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而偏偏要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创造了空间给学生以想象,并且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互对,这就自然构成了雄壮、激越的音节,恰切地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通过引导,学生从句中自然联想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恼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收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从布局上,“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紧接着就是“梦回吹角”“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长叹。这使学生的心灵与作品意境发生了猛烈碰撞,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悟性,从作品中发现了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具有想象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含蓄的意境,能使人感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之得之”。古诗词含蓄蕴藉,各有其妙。让学生掌握艺术家的艺术技巧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主观情感、客观物象相统一的境界,是教学古诗词的难点,教师必须下一番工夫去研究、探索。
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赏析
一、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先观其境,再品悟其意
初中学生知识积累少,生活体验不够丰富,比较难以进入作品里,而如果能把诗词内容的形、音、色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对这样直观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接受,领会意境便能水到渠成。如教马致远的《秋思》,我把“枯藤、老树、乌鸦、瘦马、游子”等景物组成的画面用投影仪展现出来,又加上回肠荡气的萨克斯曲“思乡”作背景音乐,这首元代小令的情境就出来了。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再引导学生品味画面:小令中写瘦马与游子的长期飘泊有何联系?写乌鸦这样的禽鸟归巢与诗人有家难回有何联系?为何要写枯藤老树、流水人家?通过这番引导品味之后,学生彻悟了:原来写出这些景物是为了衬托游子思乡的愁苦心情。这样通过观、品、悟三个环节,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意境就容易多了。
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深入领会诗情
在教白居易《钱塘江春行》时,诗歌的颌联和颈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初中学生由于年纪尚幼,思维单纯,容易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毛病。他们往往只知诗歌写了茑、花、草这几种景物,却不知这画面后的含义是什么。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联想是至关重要的。我问:你们见过莺吗?它的外形怎样?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它们争暖树的动作如何?它们跳来跳去会发出什么声音?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什么?通过这种问题式的启发、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样的画面有了生动直观而丰富的再现,明白诗歌是借选取这幅典型景物来表现春的美丽、春的生机的,从而领会诗中流露出的作者的爱春之情。假如没有这一番对学生联想、想象的诱导,鲜活的画面就很难显现,学生领会意境是很困难的。
三、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来领会意境
在教学温庭筠的《梦江南》时,学生对“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一句难以理解。教师可作此点拨:词中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一位女子)。她精心梳洗后去江边的目的是什么? (等她的心上人):良人未见,她的心情会怎样? (失望、伤心)。由于抓住了主人公形象来分析,抽象的文字反映在学生头脑中就成了生动的画面。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原来诗句是借斜晖来表现主人公对心上人的脉脉深情,借流水来表达内心悠悠的思念。如此一分析,诗歌的意境就变得可观又可感了。这种启发式的谈话来帮助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再通过人物形象来领会意境的方法,用起来省时又省力,且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不错。
四、让学生给诗词配插图
初中学生天真烂漫,未脱稚气,很多学生喜欢画画,教学中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给诗词配插图。教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我让学生在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按理解的意思画一幅相关的图画,同学们兴致都很浓。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一个带斗笠、穿雨衣的人在水边钓鱼。有的画得还很完整:有远的山峰、近的桃花;有游的鱼、飞的鸟;有斜的草表示风、斗笠滴水表示细雨;有在人的旁边放着木桶,里面还装着鱼。就这样通过绘画,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启动了他们的想象力。如果不让他们动手画的话,他们是极少有认真去想这首词描写的到底还有哪些景物的。之后问学生词中的意境如何,他们都能答得很好。由此可见,真要画出与诗歌意境相协的插图,不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不领会诗情是很难做到的。反之,让学生画插图的方法,对于他们领会诗词意境,深入理解诗词也会有很大帮助的。
五、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意境
古诗词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准确精炼的语言来体现的。着一字,则意境全出。所以赏析意境,对这样的词一定要让学生用心领会。如:“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人比黄花瘦”中的“瘦”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都是很典型的。
总之,赏析诗词意境要从有画处入手,还要善于从无画处看出妙境来,即要“千呼万唤‘使’出来”。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问题】相关文章:
2.有意境的古诗词
3.意境美得古诗词句
5.最有意境的古诗词
7.最美意境古诗词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2450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