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

古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

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诗人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笔者依据现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多年来对学生在古诗词做题方面情况的了解,认为这个题目学生想答得很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道题能力层级较高,考生能答出“衬托”手法的应该是凤毛麟角。就着这个问题,笔者想从几个方面用宏观的角度对答案中的“衬托”法做一下厘清。

  衬托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属于描写手法的一种,因而诗词鉴赏上对它的概念界定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这个概念中,要注意“描写”这个中心词,也就是说,衬托就是一种描写。而且广义而言,衬托也就是烘托,本身包含着正衬和反衬两种方式,属于描写手法的一部分。

  这里面又产生了一个二级概念,就是什么是描写,怎么判断一段话是描写,描写和叙述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因为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作展开叙述,只提纲挈领地就描写和叙述提三点判断方法。

  1.叙述的语言朴实简练,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只做简单准确的说明交代,而描写则语言鲜明形象生动,对人和事摹写刻画。

  2.叙述不用修辞,而描写则广泛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

  3.叙述的目的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描写的目的是增强形象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衬托这种艺术手法时,必须首先弄清楚诗词的语言是叙述的还是描写的。只有作者在诗词文学中首先使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才可能会有衬托这种表现手法。

  我们再回到这道题:前两句“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中,“等闲”是“轻易、随便、寻常、平常”的意思,其中“挥袂”二字不但有形,而且有意,试想诗人随便挥一挥衣袖的样子,多么洒脱、多么风流、多么轻松、多么疏散,而紧呈“挥袂”二字后的“客天涯”又把这种洒脱疏散发展成为“天涯闲适”的风流浪子形象,此句描写不但展示了一个风流洒脱的天涯浪子形象,而且也勾勒出这个天涯浪子无拘无束,了无牵挂,四海为家的浪子心态,可谓是形神兼备,水到渠成的描写。

  从感情的角度看,诗歌前两句已经深深含有一种对目前处境的闲适洒脱,作者如果顺着这样一种思路写完后两句,这首诗歌也就不奇了,可是后两句,作者在“灯前一觉江南梦”的叙述之后,笔端一曲,用了“惆怅”二字,将笔下描摹的“山月斜”景物渐染了自己“惆怅”的情怀,使斜月在空寂和皎洁中飘洒着冷寂孤独的惆怅。这样一来,最后一句的惆怅,就和前两句中的“惯别”和“等闲挥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歌前后描写的情感迥异不同。

  做这道题时,我们再结合诗歌鉴赏题的“五必看”(看题目、看作者、看主旨句、看注释、看题干)中的注释信息,“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追寻诗中作者“惆怅”的'原因,就不难得出:灯前一觉江南梦中,不可以理解为梦见江南,而是一定要解读成在江南做梦。梦见什么了才“惆怅”呢?很明显,第一句作者说“惯别家”,那在江南的“灯前一觉”一定是想家了,思乡了,思路到此为止,围绕着这首诗歌的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答案所给的“衬托”手法是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因为这首诗首先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因为在诗歌语言上对抒情主人公的刻画描写是细致的描摹而不是粗线条的勾勒,既有外在的神态又有细致的心理,同时对梦醒之后所见的山月也有“斜”的刻画。那么既然是一种描写,前三句和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感情又不同,因而就表现手法而言,只有是衬托,也就是说,前三句的描写越是表现自己内心的洒脱,后一句的“惆怅”之情就越重。

  由于个人原因,笔者没能参与黑龙江考区高考试卷的评阅工作。但对这首诗歌要考查的手法问题,笔者除尊重高考答案的评分标准之外,还有如下答案供探讨交流:

  1.可答对比手法。因为对比本身就是衬托,二者可共用,也可剥离单用,就本题而言,都可以。

  2.可答虚实类。因为就诗歌本身而言,只有最后一句是眼前实景,余者皆为虚写。

  3.可答情境。仍然是最后一句写景,包含着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因而可答情景交融,也可答融情于景。

  如果从最佳的答案来看,命题组给的答案最符合诗歌要求,其他答案都是就诗歌的一句或几句来理解的,未免有失偏颇,但也能差强人意,最起码,不至于一分不得。

  为了对衬托的手法有更熟练的体会,笔者再举一例以强化印象。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本诗是作者借咏秋日之柳感伤人生迟暮,清凄孤寂之感,然而却是从春天之柳写起。解答这首词的表现手法,首先应该明确这首诗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在此前提下明确,前两句中作者笔下的柳越是迎风起舞醉怀游人,越能衬托出后两句的柳的萧条孤寂凄凉冷清。也就是说,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能显示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参考答案:①对比衬托的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②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1.《边城》衬托手法初探

2.蒙太奇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3.古诗词鉴赏中“衬托”与“烘托”

4.夸张的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5.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6.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7.运用作比较手法的句子

8.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187979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