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朗读
老师:大家一起齐读课文题目
学生:《静夜》(声音很响亮)
老师:注意,尝试读出静夜的感觉再读
学生:《静夜》(低沉缓慢,很有感觉)
老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就在这种静夜的氛围中,自由读这首小诗
学生自由读
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真的读出静夜的氛围
学生甲读
师评:送你一个词:字正腔圆其他同学是否也能注意到这几个生字新词,读得字正腔圆呢?
展示: 漏lòu 模mó 鲛jiāo
学生乙读
老师:这次同学们来评价一下
学生丙:还可以
老师:你觉得他哪里读得好?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丙:读出了静夜的感觉了
老师:恩,那你说还可以说明,你认为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对吗?
学生丙:对的
老师:哪里改进一下
学生丙:不仅要有静夜的感觉,而且最好融入作者的情感
老师:你试一试?
学生丙读(真的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既读出了静夜的感觉,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老师:恩读得怎么样?
学生齐:好
老师:大家像她一样,再次齐读,如何?
学生齐读
二、感知诗歌
老师:读了《静夜》,请思考:诗人郭沫若写了静夜中的哪些景物?
学生: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天河 海雾 鲛人
老师:在这些景物中,哪些是诗人真实看到的?
学生: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老师:哪些是诗人想到的?
学生:天河 海雾 鲛人
老师:非常准确
展示: 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写实
天河 海雾 鲛人 ——想象
老师:那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准确罗列,发现天河没有修饰词
老师:恩,现在我将小诗第一节改了一改,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
展示:原文: 月光淡淡, 改文: 月光皎洁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朗照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白云朵朵
漏出了几点疏星 闪烁着点点繁星
学生思考,老师点拨: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感觉,是吗?提示一下,大家不一定都讲出来,你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词的变化,谈谈
学生甲:“淡淡”说明月光并不皎洁,它比皎洁更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老师:感受非常细腻
学生乙;“笼罩”感觉是月色并不明亮,而“朗照”感觉月光明亮得已经照进松林了
老师点拨:如此“笼罩”能写出月夜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学生乙:朦胧幽静
老师;太棒了还有——
学生丙:“团团”说明白云已经成团了,白云很浓重,而“朵朵”则不然
……
老师;是啊,不同的特点,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定然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将这种已经写出来吧把诗中意象及其特点连缀成句,写成散文化的语言因天河没有修饰词,天河就不用写进去了开始——
(学生写3分钟)
学生丁: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对月流珠……
老师:写得如何?
学生评;写得非常好“我仿佛看到了”,将写实和想象区分开了了
学生戊:我觉得它有的地方还不够散文化,比如“对月流珠”
老师:那你试试?
学生戊: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默默流泪……
老师:注意关键词:默默为什么?
学生:符合静夜氛围,就像诗人用“对月流珠”而不用“对月泣珠”的原因一样
老师:感受多么细腻!讲得多好啊!我们一起将修改好的片段读一读:
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默默流泪……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624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