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静夜》这首诗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郭沫若《静夜》赏析,欢迎阅读!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鉴赏
读完《静夜》一诗,不难发现,这首诗先写实景,后展开想像写虚,但绝不是生硬的拼凑。诗人后来的想像都是以前面的写景作为基础的。可以设想:如果只写景不想像,全诗充其量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不会有思想的深化;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地想像,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且这也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只有对所见所闻有所触动,才能有感想并进一步产生广泛深入的联想和想像。虚与实的结合,使景平添了生气和活力,变得空灵、美丽,共同营造了一曲“静夜”的乐章。
这首小诗共两节。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海底的神人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岸边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36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