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是什么样的呢?受到什么影响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郭沫若晚年处于毛泽东左倾思想和江青“四人帮”肆虐情况下,他惊惶而无奈,随着形势的发展,他逐渐认识到知识分子所处地位和自身弱点以及专制主义的危害。本文主要将以《李白与杜甫》为例探讨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一、写作背景
郭沫若晚年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是1971年出版的《李白与杜甫》。这是一部奇书,是一部据说留下把柄的书,一部令人不耻的书,一部普遍认为郭沫若一生中最失败的书。人们所以不齿,盖因此书有嫌于他的“巴结”情结。因为毛泽东说过喜欢三李不喜欢杜甫,于是,郭沫若这样的聪明人立马写了《李白与杜甫》,并在书中果真高扬了李白而贬斥了杜甫,这难道不是“讨好”?!在《李白与杜甫》中,郭沫若立场分明,采取了“一边倒”的态度,极大歌颂着李白,极端贬斥着杜甫。这仿佛就是郭沫若的问题[1]。这基本上已成社会公论,甚至连没有读过《李白与杜甫》的青年学生也持此论。
二、李白与杜甫的性格特征
李白与杜甫到底是两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郭沫若会有不同取舍?为什么郭沫若对李白予以“高扬”就是“巴结”;而对杜甫“贬斥”就是“不敬”?《李白与杜甫》一书,着实有不少问题可以提出。郭沫若写作这部书,也同样具有多重寓意。这里有必要就李白与杜甫的大致情况聊做简介。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而且两人尚有接触和来往。公元744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那时李白虽已“赐金还山”,由长安发落来到了洛阳,但名声高大;而杜甫则是10年考第不及在外流浪的闲人,并没甚么名份。在李白1000多首诗作中,只有4首有关杜甫。李白的笔端大多是在敷衍。在1400多首杜甫诗作中,有关李白的却有20多首,其中10首是思念李白的。杜甫对李白保持着相当的崇敬,李白对杜甫则不太认真。仿佛当时李白是大明星,而杜甫则是追星族。杜甫成名则在后来。李杜齐名,那更是以后的事,是杜甫死后的事。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写作风格,甚至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民”特性[2]。
一般来说,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李白具有自然主义气质,而杜甫则更侧重于民间疾苦;李白叛经离道,杜甫则恪守礼教;李白诗中大谈女色和酒气,杜甫则恋歌甚少,饥饿不绝;李白豪爽轻快,杜甫工整沉郁;李白“天子唤来不上船”,杜甫“每饭不忘君”。由于李白与杜甫的这些特征,天然浪漫主义气质的毛泽东无疑会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天然浪漫主义才子的郭沫若必定会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毛郭俩人都厌恶杜甫,此非因“文革”爆发,而是以前的“心迹”。
对待李白、杜甫,郭沫若像对待屈原、宋玉那样,一褒一抑。对李白,他倾其热情,予以颂扬和讴歌,而对杜甫则充满愤怒,将之揶揄和拔皮。这种写作态度,自然会生太多的问题,定会让“客观”的学问家抓住把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203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