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精神是如何的呢?大家要如何进行解析郭沫若精神结构呢?下面来看看!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最具学科跨越性的文化名人。他在文学、历史、考古等众多领域内都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巨大创造性成就,同时,也留下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失误和纰漏。因此,郭沫若也就成为20世纪中国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文化名人。这种反差之大,正说明郭沫若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研究价值。郭沫若长寿的一生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每一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关头,仅就文学创作而言,他是唯一一个创作历程纵贯五四、大革命、革命文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十七年,直到“科学的春天”的现代中国作家。但是,郭沫若的意义已经远远不能定位在“作家”上,他是“全能文化冠军”,20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能找到郭沫若的足迹,他在文学、历史、考古、哲学、民族关系乃至政治、世界和平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巨大建树。郭沫若文学创作与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同步性以及对20世纪中国文化贡献的多方位性,早已经使他成为考察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曲折进程与现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不可多得的宝贵“标本”。但是长期以来,对郭沫若的研究和评价却一直被分割在文学、历史、考古等不同的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和研究领域的分散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郭沫若研究的深入。
在世纪之交反思名人的热潮中,沉寂了很久的郭沫若评价和研究却突然“火爆”起来。其实这种“火爆”场面恰恰显示了郭沫若研究中确实存在着上述严重问题。因为这种“火爆”场面是被某些试图垢病、批判、否定郭沫若的所谓“反思派”所掀起的。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的郭沫若研究几乎都是散兵游勇的单项突进,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把握,这才令一些人产生了揭示“伟人的另一面”的想法。“反思派”几乎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垢病郭氏人格”和“否定学术成就”的双面夹击手法。面对“反思派”酣畅淋漓的“揭露”,广大郭沫若研究者也奋起“维护”。“反思派”举出某些例子来证明郭沫若人格有“污点”,“维护派”则举出另外一些例子来证明郭沫若人格光明磊落。“反思派”通过指责郭沫若学术结论的某些错误来否定郭沫若的学术成就,“维护派”则认定郭沫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来回击“反思派”的进攻。论证的激烈恰恰显示了双方都没有切准问题的要害。“反思派”对郭沫若研究并没有提供任何建设性的意见,他们之所以能够凑成目前郭沫若评价和研究中的“热闹”,在于他们巧妙的利用了“群众基础”。在手法上,他们对郭沫若的评价采用了民间的“小道消息法”,即不以事实为根据而对某些传奇轶闻进行所谓的“背景分析”。这也就显示了他们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学术研究,而在于商业炒作。由于这些“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鲜为人知”,同时又为某些平民百姓茶余饭后所“喜闻乐见”,因此,“反思派”在民间的影响迅速扩大,以至于郭沫若在民间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被“另一面”所代替。这才是值得每一个严肃的学者所认真对待的。当我们在郭沫若研究上越来越花样翻新并感到层出不穷时,就已经显示了我们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局限在“学院”的小圈子里,路子也会越来越窄:郭沫若成了新理论、新方法的试验田,种出的东西也只有作者自己才能明白。正是郭沫若研究的圈子过于狭窄和封闭,研究成果不能为民间所了解和接受,民间这一最为广泛的话语主体才与“反思派”结成联盟,形成一股否定郭沫若的潮流。郭沫若的人格肯定有很多光明磊落之处,也许有某些所谓的“污点”,但二者并不存在谁掩盖谁的问题。郭沫若在现代中国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毕竟不是作为道德家,而是作为有着多方面杰出成就的民族巨人确立的。任何揪住一点不计其余的所谓争论,都只能造成郭沫若研究中更多的混乱局面。不从根本上探究郭沫若人格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无法走出郭沫若研究中的这种混乱局面。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203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