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文韬武略范仲淹

范仲淹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韬武略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统帅范仲淹所著的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中的名旬,为后世代代传颂。提起范仲淹,我们首先想到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再其次是以庆历新政为主要业绩的政治家,但很少人知道,范仲淹还是北宋时期最具战略思想的一位帅才。

  贫苦中的奋进

  范仲淹2岁时,他的父亲(范墉,曾任徐州军事长官秘书)去世,母亲带着小范仲淹没有经济来源,无法生活下去,便改嫁到山东一姓朱的富户人家。但朱家上下对少年时的范仲淹并不关心,经常冷嘲热讽,母亲也因寄人篱下而不断劝导他忍让。在这种环境下,范仲淹厌恶奢华,向往自尊、独立、自由的生活,于是他便以读书为借口,搬到了离家不远的醴泉寺借宿读书。

  范仲淹的奋发苦读与艰苦朴素给寺里的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天天一亮便煮一小锅粥,待凉了后用筷子划成四份,早晚餐(古人一天只吃两餐)各食两份,这就是被后世赞美的划粥割齑。在寺中的清贫苦读生活不仅为范仲淹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坚毅的性格――宁可在寺中喝粥度日,也不回尊严受辱的家中过锦衣玉食的生活。

  就这样,在贫困与苦读中长大的范仲淹,随着学识和年龄的增长,山东(北宋时山东地区属于偏远地区)已经成为羁绊他的牢笼。于是范仲淹告别了母亲,孤身一人,腰挎佩剑开始了游学生涯。

  公元1011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23岁的范仲淹考入了河南的应天府书院(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复旦)。所幸当时的北宋极为重视文化教育,应天府书院免除了所有就读学生的学费,不然一贫如洗的范仲淹根本承担不起,北宋年间又要多了一个失学儿童(青年)了。

  可以说应天府书院是青年时期的范仲淹的天堂,它不仅有数千册的藏书,还有博学鸿儒作为老师为学生传道解惑,且书院学习气氛浓厚,学生之间经常组织学习讨论会,这些都使范仲淹的学识发生了本质的飞跃。在应天府学院就读的四年里,范仲淹在博览儒家经典著作及博采百家之长后,理论体系大成,人生观确立,为他今后的政治、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范仲淹的大学也上了四年,但与其相比,很多人是否应该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到惭愧呢?)。

  最重要的是,他从众多的名著中理解了中国儒家的精髓――仁。无论执政还是治军,贯穿他一生的终极目标便是以仁治天下:在他从政时期,兴修水利,救民于水火;罢黜苛政,还民于修养;不妄动刀兵,最大程度减少了士兵的死伤;团结少数民族共同抗击侵略者,使边疆人民生活安定;以守为攻、积极防御,使虎视眈眈的西夏大军无力发动侵略战争。从政而广施惠民政策,从军则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都来源于范仲淹从儒家中体会到的“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中国儒家“仁”的终极体现。

  在应天府学习期间,曾经有同学见他每天老是喝粥,出于同学之间的关心,送了他很多美食,但范仲淹对这些美食看都不看,放在那里任其发霉变质。同学到他的宿舍找他时发现了变质的美食,便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答道,我吃了你送的美食后便再也不会去喝粥了,但我现在的经济条件根本吃不起美食,为了不让自己以后更难受,所以我只好继续喝粥了。从此处可以看出范仲淹,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具有洞悉人性的智慧――他深刻理解“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一人生哲理,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不给自己“人奢”的机会,也就不会有以后“入俭”的痛苦。在今天的社会里,不谈在校的大学生,就是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又有多少栽在了突如其来、不可复制的富贵之下呢?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fanzhongyan/28265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