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这篇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浅析《岳阳楼记》所渗透的人文教育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应朋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一篇“记”。范仲淹依据一幅《洞庭湖晚秋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原因就在于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可谓人文教育的典范之作。
之所以说它是人文教育的典范之作,我觉得有三点原因。其一,当然是众所周知,传唱已久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其二,那就是身处逆境时的豁达与冷静;其三,文章对洞庭胜景的描绘,不也是对我大好河山的赞美之词吗?
下面就这几点,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一、中华民族面临着伟大的复兴,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需要的是无以计数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与贡献,而不是只为一个口号而摇旗呐喊。如果我们每一个有血性、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有这种如范仲淹式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忧患意识,把民族的振兴放在心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那么何愁我们的国家不富强,民族不强大呢?又何愁我们的政治外交的失利与不失利呢?
我们这一代学生是失去信仰、缺少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一代,在他们的生活中似乎更多的是流行音乐与品牌服饰,是网络游戏和外来文化,他们缺少的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的就是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以天下为己任”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教学的“纲”,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潜藏的爱国情思,激发他们因生活优越而忘却的忧患,让范仲淹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让他的理想之光永远熠熠生辉。
二、我们知道当时的范仲淹和滕子京都遭贬谪,属“迁客”一列。面对仕途上的不得志、官场上的不得意,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他们并没有如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患得患失,也不像陶渊明一样隐退山林,种豆采菊,更不像柳宗元寄情山水,排忧解闷,而是发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的旷达而又积极的呼声,给同处逆境的挚友和自己以共勉之意。这种心境和胸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官吏之中,可谓之为千古书生、士人的楷模。
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的优越和父母长辈的宠爱,使他们养成了脆弱、任性的性格。他们是温室中培养出来的小花,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洗礼,经不住烈日酷暑的考验,遇风即折,见雨就断。而比起范仲淹的理想与现实之差,那又是何足挂齿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渗透这一很重要的人文关怀,旁敲侧击式地导入到他们的信念之中,输入到他们的思想中,让他们能足够坚强、足够勇敢。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三、我们一直自豪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秀美山川、地灵人杰,《岳阳楼记》中描绘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雄伟的洞庭之景,让我们饱览了美景,赚足了眼福。虽然,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登临岳阳楼难见昔日的洞庭波光,更不闻虎啸猿啼,但我们不能抹去先祖留下来的艺术瑰宝,也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杰作。这些都是我们的珍宝,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她们,我们更没有理由去破坏她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不可少地要加入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生生相息、代代相传的优美自然环境的保护。
其实,这三者又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人文教育。正因为有了如此美丽的山川风貌和主宰这一切的万物之灵长,所以有志之士才会勇挑“天下先”的重担;有了这种思想,他们才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才会勇敢、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所有幸与不幸。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民族才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fanzhongyan/277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