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杂谈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这是一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春节贴在门上的对联。每逢春节,不少人家喜欢用红纸写上副春联贴在门外。爆竹声里,千门万户焕然一新,给节日增添了许多吉庆的气氛。
相传,春联是由桃符演变来的。古时候,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一个鬼门,门边有神荼、郁垒两个神人把守。遇有故意作恶的鬼,神荼、郁垒便将他们捆起来去喂老虎。因此,众鬼都惧怕这两个神人。过去人们迷信,为了驱鬼避邪,就用两块桃木做的板子,画上神荼、郁垒二神人的像挂在门外,这就是桃符。后来,人们开始在桃符上题写一些意思吉祥的联语。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木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 春节号长春”,可以说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春联。至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除夕时忽然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以示庆贺。从此,贴春联更加广泛和普及了。至今,我们民族这一古老的习俗仍然绵延不息,为许多人所喜爱。
怎样编写春联呢?春联是对联形式中的一类。所以,只要了解对联的一般特点,就可以试着编写春联了。对联,是诗词形式的一种演变,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对偶工整、平仄协调。
在1976年的“四五”运动中,天安门广场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为“?”,下联为“!”。这副对联没有一个字,但每一个在那时已稍有觉悟的中国人都看得懂。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四人帮”一伙怒火填膺,而又愤懑无言的责问和抗议。这副对联,大概要算古往今来最短的一副对联了。最长的对联,要算是清末张之洞作的题屈原湘妃祠的长联,竟有400字之多。但是,对联无论长短,都要求上下联字数完全相等。上联4字,下联也须4字;上联7字,下联也须7字。对联是可以续字的,但上下联所续的字数也须一样多。清末,有个贪官搜刮百姓,腰缠万贯。为了粉饰自己,却在春节里贴出这样一副春联:“爱民如子 执法如山”。当地百姓恨之入骨,有人便在上下联后面各续了8个字,变成:“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俱为山乎”。续字后的对联成了一副新联,但上下联字数仍然相等。
对偶工整,也就是说上下联中同一位置的词要求词性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史学家范文澜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作为自己治学的座右铭:“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副对联就对仗得十分工整。讲究对仗,这是对联的重要特点。
作对联还要讲究平仄协调。一般上联最后一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字用平声,一联中平仄交替使用,上下联相对的字要平仄相反。但这些格律都不是绝对必须遵守的。对联讲究声韵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声调和谐,悦耳动听。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写好以后多读几遍,凡拗口的字词统统换掉,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当然,这就需要平时提高文学素养,积累更多的文字知识才行。
对联作好以后,若能加上一幅画龙点睛的横批,往往意味倍增。前些年,由于“左”的政策的影响,许多农民生活艰难。75年春节,湖北农村一个社员写下这样一副春联:“过年只有两升米 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是:“我也过年”。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深得民心,这个社员也迅速富起来。80年春节时,他又写了一副春联:“过年储粮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是:“欢度春节”。这两个横批虽然朴实无华,却高度概括了上下联的内涵。
作春联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千百年来,许多无名之师所作的对联一直在民间流传。青年朋友们只要掌握了对联的特点,多琢磨琢磨,除夕晚上也可以在你家门外贴出一副内容充实、词句新颖的春联来。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duilian/471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