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联析课文
精彩的对联,可以丰富老师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鸿门宴》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和人物之间的互相对比来刻画人物,预示刘项之争的必然结局,下面即以此课教学为例,从分析人物语言入手来看对联在日常教学中的奇妙运用。
(一)
师:读书有味千篇少,说话无心一句多。《鸿门宴》中哪一句话说得最不好?
生:“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师: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一是承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二是启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师:项羽说话,轻易地、不加掩饰地把军事机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泄漏给刘邦,以至于无意中毁掉了自己的耳目,自己砸了自己的脚。凡涉及到军事机密的话应该怎么说呢?
生:当言直处须言直,应拐弯时且拐弯。
师:《鸿门宴》中哪些话是拐弯说出来的?
生:刘邦回答自己的谋臣张良所说的一句话:“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生:樊哙在宴会上所说的“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此处的“细说”也涉及到军事机密,用了暗语,可见说话人的谨慎小心。
……
师:面对樊哙蛮横闯帐后激人发怒的种种言行,项羽的反应是怎样的?
生:项羽几次赞扬樊哙为“壮士”,该发怒的时候项王的反应是“未有以应”;该说“杀”的时候项羽却说了一个不该说的`字:“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一个简单的“坐”字,为刘邦逃宴提供了串通的条件。这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一“字”多。
(二)
师:黄钟毁弃千秋恨,瓦釜雷鸣万口诛。这副对联准确地概括了项羽在运用人才方面的错误。文中被项羽毁弃的“黄钟”指谁?而在项羽面前故作雷鸣的“瓦釜”又是谁呢?
生:范增、项伯。
师:在用人方面刘邦的所作所为正好与项羽形成鲜明的对比。鸿门宴前后刘邦对身边的贤才真是言听计从,相互紧密配合,最后得以在鸿门宴上脱逃。刘邦鸿门脱险,主要归功于哪些人――可以用课前我们预习到的一幅对联说明么?
生:宴会不惊,幸有张良决策;鸿门何惧,全凭樊哙护身。
小结:人心易坏因私念,军事难防是内奸。这是历史的总结,项羽却没有记取这一教训,放纵内奸项伯,对于项伯的背叛行径视而不见(借舞剑保护刘邦),反而言听计从(放弃“击破沛公军”的命令);刘邦正好相反,诛杀内奸曹无伤,心狠手辣。
(三)
师:处世应当留美德,为人不可重虚名。根据下面文段说说项羽要追求什么虚名?
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生:为人不以金为贵,处世无疑义当先。(义)
立诚须守千金诺,取信莫违九鼎言。(诺)
不难看出:项羽要追求的是重义、守信的虚名。
师:由于重虚名导致项羽在谋略上失败――这些失败概括起来有哪些?
生:宴会前欲击而未击;宴会上可杀而未杀;宴会后宜追而未追。
师:以上诸多方面都预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结局。此外,《鸿门宴》还从哪些方面预示了刘项之争的必然结局?
生:根据怀王事先的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生:项羽该亡,鸿门宴上放雄虎;刘邦应王,函谷关前夺首功。
……
窥一斑而见全豹,精彩的对联,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语言,让教学文采飞扬,趣味横生。日常教学中,教师若能将常用的对联巧妙融化到课堂里,则能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增色不少。
【巧用对联析课文】相关文章:
1.春课文分析
3.课文《假如》解析
4.《口技》课文解析
5.观潮课文分析
7.白杨课文疑点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duilian/3058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