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一首》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诗写夜泊之景。诗人以景抒情,全诗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
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译文: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中飘荡的灯笼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赏析:
此诗作于766年诗人漂泊巴蜀时期,描写的是夜泊之景。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抓住了江夜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这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诗一开篇便给我们描画了一幅碧波荡漾、月影摇曳、江天一色的夜景图,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次句写风灯。诗人乘坐的小船上挂着灯笼,灯笼随着江风飘来荡去,发出朦胧而柔和的光。这两句看似在写夜景,实际上在写一个孤独的未眠人——诗人自己。描写了“江月”和“风灯”之后,诗人开始描写江岸之景。在月光的照耀下,岸边的景物依稀可辨: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地栖息在沙滩上,看上去是那样安恬。这一描写,既突出了夜的静谧,又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使夜显得不那么死寂。这平和、寂静而又洋溢着生之气息的夜景,唯有饱经丧乱的诗人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好。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看着“沙头宿鹭”,诗人不禁赞美起夜的“静”之美来。就在这时,忽然从船尾传来“拨剌”的一声,使凝神静思的诗人受惊,他向声音发出的地方看去,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江夜的“静”,而末句却以鱼跃之声打破了这种静谧,颇有“以动破静、愈显其静”的意味,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处。“宿鹭”和“跳鱼”,这一静一动之景,相反相生,互相映衬,显得逼真而又传神,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体物之功。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dufu/419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