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同一时期,而且是曾经亲密交往的好朋友,诗国的天空中,二星同耀,辉映千古,已然是奇事一桩,堪称文学史奇迹。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一见面,就自告奋勇做起了李白的导师,既指点李白的为人处世,又指点李白的诗歌创作,更是出人意料,奇之又奇。
现存杜甫诗歌中,写到李白的作品有如下十余首:《赠李白》(二年客东都)、《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送空巢父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梦李白二首》、《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昔游》、《遣怀》等。这些诗歌中,杜甫表达了对李白诗歌才华的赞赏与批评,表达了对李白人生遭遇处境的不平与担忧。年龄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却俨然像仁厚的兄长,像爱才的导师,语重心长,关怀备至。
李白、杜甫第一次会面,是在天宝三载(744)夏天,当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他们见面的地点是东都洛阳。李白结束了供奉翰林的长安生活,路过洛阳,准备去梁宋(开封)一带游览。不知道是什么机缘,已经在洛阳客居两年的杜甫,跟他见面了,并且一见如故,很快便相约同游梁宋。显然,当时两人的心情都很不好。李白因为喜欢饮酒,行为傲诞,得罪了高力士等玄宗身边的宠臣,玄宗李隆基也并不真正信任他——可能有担心嗜酒的李白泄露宫闱秘密的因素。因此,他别无选择,只能自求还山。文雅的说法是“赐金放还”,实际上就是给俩小钱打发他回家。也就是说,李白“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他入京时“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也沦为大话空言,他一切关于未来的蓝图化为泡影。杜甫结束为期五六年的齐赵游历回到洛阳,两年时间里,最疼爱自己的姑妈和祖母相继去世。可能其间家庭经济情况也走了下坡路,过惯公子哥生活的杜甫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这些情况,都反映到了杜甫写给李白的第一首诗《赠李白》中。诗的最后四句,“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金圣叹称其“情见乎词”:祝贺李白从朝廷脱身之后,杜甫自己也想要从洛阳脱身,说明从东都脱身的困难,目的是告诫李白不可再到东都,“真是朋友规劝良式”。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dufu/384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