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沉郁顿挫”一词首见于杜甫中年所作:的《进雕赋表》中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呜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遮可企及也。”“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这是杜甫临终前对自己作品带有总结性的哀叹。是的,杜甫一生呕心沥血写成的诗歌,在当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死后不久,诗名就日益显赫了,自中唐到晚唐,以迄宋代,文坛上对杜甫的推崇不遗余力,但除了宋代的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提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样的评论之外,并没见到有人谈及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发现杜甫这个偶然的自我评价最能代表他作品风格并提出来的,可能首推清代诗论家袁枚了,他在《随园诗话》中指出:“人必先有俳恻芬芳之怀,而有沉郁顿挫之作。人但知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而不一往情深耶?……”随后,朱彝尊、陈廷焯等人也曾论及。虽然他们这些论述多半是诗话式的,缺乏条理和系统,但由于这个概念首先出自杜甫自谓,且大体上确实能代表杜甫大多数作品,因此“沉郁顿挫”作为杜诗的艺术风格逐渐为人们熟知并接受,且成为今天文学史上的定论了。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命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dufu/252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