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杜甫诗三首八年级语文教案

杜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目标】

杜甫诗三首八年级语文教案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

  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

  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写下此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二、诵读品味,整体感知。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来自网!

  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细读文章,品味研读:

  1、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诗歌赏析:

  在学习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赏析,也可以有重点的分析,但一定要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讨论思考,自行做出解答。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提示: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四、课后探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dufu/139914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