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要真正落实在生活中,我们要了解到学好《弟子规》对人生的重要。
《弟子规》只是清朝的一个秀才所作,主题就是听话,无条件的服从。只强无条件的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虚伪将取代真诚,根本不会有气宇轩昂的骏马,而只会有温顺听话的蠢驴。
弟子规诞生以后,马上受到统治者的大力追捧。这本书打着儒家旗号,但是讲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贩卖的是自己的私货而已。弟子规》引用圣人的著述,而摒弃圣人的心法,以一锤定音的方式生硬说教、臧否万行,借圣人之势自立章程,违背了圣教之信、解、行、证的次第。自这个弟子规诞生以来,我们看到他同朝代的大学问者纪晓岚,刘墉没有弘扬过,民国时代的印光大师,虚云大师也没有弘扬过,著名的民间教育家王凤仪更是半个字没有提过这个弟子规。这一点大家可以自己读一下记录善人一生的最重要的书【王凤仪年谱与语录】,没有半个字提过这个弟子规,现代的南怀瑾大师,讲中庸,讲大学,讲论语,但是就是没讲过弟子规,不仅仅没提过弟子规,甚至还反对弟子规。
此秀才考取不了功名,乃花钱买了个官做。弟子规这本清朝秀才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我看也是因为这本书满足了很多人想约束弟子.子女,以达到听其摆布的贪心。因为这本书是约束弟子的。而不是约束他们的。他们可以乱做。而弟子就得听他的。
从《弟子规》问世到现在二三百年,至少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的大德推崇过它。弟子规根本算不了儒家的经典。看看第一句话【弟子规圣人训】觉得非常可笑,圣人是自己封的嘛。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这句话。‘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这个可以,是对的。但是【丧三年常悲咽】这就不对。好人悲咽三年也会长病,身体不好的,恐怕就要死了,谁不知道悲伤肺这个道理啊,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我们没保护好这个身体,正是不孝,父母在天之灵能安心吗。如果是修道人,这样痛哭,也要损去一半的道力。这个说法,既违背经典【孝经】也完全违背善人道理论。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 这句话,我们再看看,‘谏不入悦复谏’ 这个没问题,但是后一句话【号泣随挞无怨】就有问题。这个也违背,王善人说了的,父母要感化,不能光劝说的教导,也不是说又哭又说的劝就能有效果,你又哭又叫,难道父母打死你,你也无怨也是孝吗?父母打死儿女的事情,不是个例。大家也听闻过,这样做,‘挞无怨 ’不知道变通,正是陷亲于不义。真正的儒家讲的是,小杖受,大杖走。这才是真正的儒家文化,变通。
父慈子孝,是讲父母慈爱,子女自然孝顺。我觉得,做父母,应该多自责是否慈爱有方,而不是责备子女是否听话(听话不能作为孝顺的标准)。
《弟子规》不能作为父母家长向孩子孩子索取孝顺的工具。
弟子规,也不能作为培养孩子道德感的教条。道德感,是人天生就有的。人是天地万物之灵,灵,就是全自动的,包括道德感,虽然不读书,但是道德感,是超越语言的。如果一个人该得到爱没有得到爱,该得到宽容没有得到宽容,该得到理解没有得到理解,这个人才会变坏的。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个也片面,要是你的父母讨厌你的爷爷奶奶,长辈,难道你也要把他们撵走?或者你的爷爷奶奶讨厌你的爸爸妈妈,你怎么办?
如果你父母反对你学佛,你是学下去?还是就不学了!有些父母自己不干好事,还叫自己孩子也不做好事,你是听还是不听?
《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一再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不是勇敢行为。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还要人们“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叫孩子们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谨小慎微的结果是丧失活力,在诈多方面一事无成。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 看看这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这个观点,都没问题,完全对的,这个体现了隐恶扬善的美德。
看看后面的话,‘道人善即是善’ 这句话问题就很大,我们知道这个社会有太多时候言不由衷,明明不好,也说好,难道这是善吗,【扬人恶既是恶】这句话,太片面,太绝对,更是误导无数人,这个社会恶事太多了,难道揭露,公布,都是恶吗。
可以说作者单纯的强调了隐恶扬善,而忽略了惩恶扬善,其实,这个社会固然需要隐恶扬善,但是也不能姑息养奸,防止犯错误的人,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隐恶扬善是美德,但是惩恶扬善也是必须,否则这个社会就乱套了,单纯的强调任何一点,都是错误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只强调一点,这是对圣人思想的错解。而弟子规作者完全忽略这一点,这是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割裂。
单纯的强调了隐恶扬善难道地沟油,毒奶粉,杀人放火,也要隐吗?
单纯的强调隐恶扬善的人,十有八九自己就是大恶人,要不就是极度愚痴,食古不化的人。
因为害怕自己暴露,所以就对圣人思想去断章取义的解释来给自己披上一个铠甲。
关于如何做人,儒释道三家,那些圣人写的文章,远比这个弟子龟圆满,圆融。如果真的为孩子好,为啥不去学习几千来,被无数大德认可,被实践检验,完全正确的经典。
孩子幼小的生命,需要父母去呵护,需要爱,需要爸爸妈妈的回应给她安全感。而不是生硬的说教。只有父母无条件的给予子女爱,同时又给予孩子人格上的尊重,孩子才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自信,由于人格健全和自信,自然就会乐观机敏,自然就会具备“父母呼,应勿缓”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健康人的天性,与后天的说教无关。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dizigui/1824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