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案 篇1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3.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协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dengguanquelou/4436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