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登鹳雀楼》经典教案
引言:古诗《登鹳雀楼》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登鹳雀楼》经典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这首诗,现在的二年级学生应该是早就会读会背,他们在幼儿园时,或更早在牙牙学语时就聆听过或诵读过。于是,在课堂上,我刚把诗题板书在黑板上,孩子们就纷纷举起小手来:“老师,这首诗我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我幼儿园时就会背了!”
是不是这堂课就让学生背诵一下这首诗就过去呢?光让学生会背诵应该是不够的,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诗人却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千载之后的我们读了也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诗的首句写遥望一轮红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奔腾而去,流向大海。如此宽广,如此辽远的景色,又如此磅礴的气势,如不能让学生体会一二,这将是这首诗教学的最大的遗憾。再加三、四两句用了浅显的语言揭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人生哲理,这也应该让孩子们懂得这两句千古名句之所以流传的原因。
于是,课堂上,我没有停留在学生会背诵古诗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上。首先,我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美景,以及夕阳下黄河奔腾东去的宏壮气势。看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问:“如果让你来写一句诗,你会怎样写?”然后,让学生回过头来读读诗句,让他们大声地读,读出磅礴的气势。其次,引导学生理解三四两句时,我提问:“如果站在鹳雀楼上的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如果想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你就应该怎么办?“然后,告诉学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接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这两句话。
【小学古诗《登鹳雀楼》经典教案】相关文章:
4.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dengguanquelou/4105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