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赤壁赋》教案合集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余秋雨 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2、 题解

  A、关于苏轼

  “三苏 ” 苏询 苏轼 苏辙

  “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苏辛” 苏轼 辛弃疾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欧阳修 曾巩

  “苏黄米蔡”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B、苏轼文章的特点

  变幻无穷,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像力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C、关于“赋”

  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

  3、 赏析

  ⑴ 朗诵

  正音,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⑵ 学习第一段

  这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为全文定下悠扬和谐的音调。

  ⒈划出写景的句字,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乐

  游(赤壁) 月出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仙

  画意 诗情

  ⒉景物特点

  澄清、幽美

  ⑵ 学习第二段

  这段描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萧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⒈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品 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新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 学习第三段

  ⑴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写客的问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甚悲伤

  ⑵客是如何阐发当是的情怀的?

  触景伤情,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3、 学习第四段

  ⑴本段主要写什么?

  本段感情变为喜悦,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⑵作者如何阐述?

  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一眨眼就要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存的,应该轻物质重精神,执着于自己不朽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⑶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学生讨论)

  4、 学习第五段

  ⑴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⑵呼应开头,“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舟出东山”

  ⑶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第三课时

  1、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2山川相繆

  3冯虚御风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下江陵

  ②、歌窈窕之章:

  ③、顺流而东也: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形容词作名词

  击空明兮溯流光

  3、名词作状语

  东望武昌

  4、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5、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

  6、渺沧海之一粟

  三、文言句式(从文中找出并翻译)

  1判断句

  故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寄蜉蝣于天地,

  相与枕藉乎舟中

  托遗响于悲风。

  (4)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5)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

  (6)省略句:举酒属客 (省略主语)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虚词“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根据所在句子的语气可分为:表疑问语气、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乎:吗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根据句意可翻译为“在、对、比、对于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于)

  (三)用在句中的表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412101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