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1、问: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系何官职?苏轼在黄州处境如何?
答: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入狱。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苏轼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水部员外郎为水部(工部第四司)副长官,检校有寄衔之意。非实授之官,团练副使系地方军中助理,但也只是挂名而已。朝廷规定: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是被地方官吏严管的犯官,迹近流放。这时的苏轼处境艰难。但苏轼在艰苦环境中完成了精神的自我救赎,元丰五年(1082)所作一词两赋堪称超脱放旷之千古绝唱。
2、问:苏轼在《书〈赤壁赋〉后》中自称“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之者盖一二人而已”。苏轼对这篇名赋的面世。缘何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
答:《宋史》本传称,由于御史李定、舒宜、何正臣等摭拾苏轼诗文表章中语。弹劾苏轼攻击新法讪谤朝廷。苏轼被逮入狱贬谪黄州。对此文祸,苏轼内心不无怨恨。《赤壁赋》咏古寄慨,有其深微隐曲之处。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云:“其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尝见墨迹寄傅钦之云:‘多事畏人,幸毋轻出’,盖有所讳也。”据此,可知此赋本身可能即有影射朝廷用事者成分,即令没有这种成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也容易被人罗织罪状而认定为影射之作。对此,苏轼深有忌讳。忧谗畏讥应是《赤壁赋》“未尝轻以示人”的主要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270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