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赤壁赋微型教案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自读导言

赤壁赋微型教案

  1.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文章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法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进一步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解说:“自读要求”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基本的要求就是理解作者月夜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触景生情,联想古今人事,借题发挥,所抒发的内心感慨。

  景、情、理的水乳交融和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要指导学生将此作为学习的侧重点,弄清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认识作者“由乐而悲,由悲转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赋很讲究声律之美。本文既继承了“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 又体现了进一步散文化的特点, 对有关赋的特点也应有所了解。)

  自读程序

  一、导人

  1.从高一学过的《赤壁之战》中记叙的交战双方的主要人物(曹操、周郎)、交战地点(湖北嘉鱼赤壁)谈到湖北黄州赤壁— — 苏轼所游的赤壁。

  2.教师朗诵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介绍苏轼游览赤壁并作一词二赋的有关内容。

  3.提出本文学习要求。(参见“导言”部分)

  二、认读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

  三、理解

  1.朗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2.围绕以下问题进行阅读思考:

  《赤壁赋》构思缜密, 形散神凝。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一悲一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缘何而乐,又怎样由乐人悲,最后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在表现这一感情变化的过程中,怎样做到融景、情、理于一体。

  3. 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解说:“导入”有三个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读兴趣,为其自读铺设“平台”,即了解作者游赤壁的背景与心境,同时明确学习本文要达到的要求。

  “认读”是理解的基础,本文又是文言文,需用一定时间让学生疏通文句。

  “理解”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弄清这一问题,可以说对全文的内容、思路、线索都了解了。在教学中可把这一问题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

  ① 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秋江月夜的美好景色,作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② 第2段写了客人哀婉的箫声,从第3段即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③ 针对客人的回答,作者阐述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他自己对人生的一种什么态度?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具有辩证的思想,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 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心情是转悲为喜。)第二个问题是为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写作特点设计的一个问题。经过学生阅读思考,引导学生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予以适当点拨引导。)

  自读点拨

  《赤壁赋》分三层意思展开。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人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纵观全文,文章主观感受线索鲜明,文笔跌宕变化,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融,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本文是篇散文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但更多的是散句成分。文中旬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既讲究用语工妙,又不失活泼形象。

  (解说: 上述点拨涉及有关背景、课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学生应予了解或掌握的问题。点拨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学生自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适时予以点拨启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体会文章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自读思考

  1.对文中苏子所谈的人生哲理和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应怎样理解和评价?

  2.与《阿房宫赋》进行简要比较,说说它们的主要异同之处。

  3.课外阅读《后赤壁赋》,并试与《赤壁赋》作简要分析比较。

  (解说:在“自读步骤”部分,配合课文理解设计了一些思考和练习题。这里所拟的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三道题目,旨在引导自读走向全面、深入、拓展、创新。)

  参考答案

  1.①刘禹昌、熊礼汇“译注”认为:苏子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②王水照认为:此时“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一方面,他将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的背后, 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执著和追求”。③李俊认为:苏子在《赤壁赋》中“凭藉深刻的哲理反思试图达到自我释怀的目的,以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寻求快乐人生的支点”。

  2.两文都属文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都具有“体物写志”的特点。《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官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赤壁赋》通过赤壁景物描写,触景生情,借景言理,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情怀。在形式上,都呈现出由骈俪趋向散体的倾向,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具有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赤壁赋》继承了“主客问答”的传统写法。运用主客对话形式的赋,其中人物或全属虚拟,或有虚有实。本文“苏子”是作者自称,是实在人物;“客”虽然是实写,但有“虚化”的意思。“客”不仅起到了衬托“主”的作用,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带来了文势的波澜和感情的起伏,使文章的意旨在一波三折中得以显现。

  3.《后赤壁赋》与《赤壁赋》是姊妹篇。前赋写秋夜泛舟江上,月白风清,流波万顷,作者见良景而生议论,表现出他的旷达情怀。后赋承前赋而来,写作者冬夜登山、江上泛舟时的见闻感受,并用虚幻的梦境来表现他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119492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