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采薇教学反思

采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采薇》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就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得力,希望可以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采薇教学反思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caiwei/148742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