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跟岗学习期间上两节实验课的任务终于全部完成了。
掐指算来,自己已经连续13个年头呆在高三毕业班,都快成高三专业户了。10多年后回头再来上高一的课,感觉已经相当陌生,自己好像又当了一回新教师。
按照邹老师的安排,我们有三位老师同上《散文两篇》这一课,邹老师的设想是要做一个“同课异构”的实验,这是一个高明的设想。当时听后自己颇为兴奋,这样的课上来,肯定会在比较中让人有更多的获益。
《霞》和《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晚年的两篇随感式短文。之前别说没教过,连看都没看过。在学校也没时间做准备,直到到了华附后才开始琢磨如何处理教材。两篇短文前者仅406字,后者也仅708字,自己粗读后,感觉两文虽哲理深刻、情思深婉,但文字浅易,学生尤其是华附的学生自主阅读应该不会存在太多理解上的障碍。
于是上网查阅同行对教材的处理,想学习借鉴一下,结果发现所有的课例无一例外都是每篇短文上一节课,这样处理当然也顺理成章,学生可能也好学好记。但细观所有课例,《霞》几乎都是抓住几个关键句作深入的哲理解读,《我的家在哪里?》则差不多都抓住教材后面两个思考题进行深入的情思感悟,这样处理当然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散文学习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要求十七八岁的学生去感悟一个耄耋老人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后发出的人生感慨吗?十几岁的学生有可能完全感悟到冰心老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吗?
于是翻看教材的单元学习目标,发现编者有明确的表述:领略散文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深化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而网上所有课例几乎都忽略了对“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一目标的落实。于是开始琢磨如何把写法指导落实到课堂上,初步考虑把两篇短文二合一来上,并开始着手准备,但好几天一直未能把教学思路梳理清楚。在反复分析教材对照目标后,终于有了基本思路:两节课对应单元教学目标,一节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解读赏析散文——使学生知读法,一节侧重指导学生感悟散文写作的方法要领——使学生懂写法。把自己的想法跟邹老师简单说了一下,邹老师鼓励我“可以试一试,同课异构嘛。”这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ingxin/347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