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边城》中的生命理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边城》中的生命理想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承载着作者的生命理想。这里面既有他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对故土山水的热爱,也有着对现实的担忧和无奈的恐慌。小说经历了从“地域故土”到失落“理想家园”的重新建构过程。《边城》既是沈从文本人真实的写照,也融入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生命理想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创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在我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亚洲周刊》曾评选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在单篇小说中排名第一。经过了八十多年的历练和沉浮,《边城》的文学光辉依然璀璨,而其夺目的原因在于《边城》中所承载的沈从文的生命理想。即使在当今时代,《边城》带给我们关于美好过去与现实未来的冲撞,依然给予我们触动和思考。
一、对乡土文化的眷恋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所描述的是其从小长大的湘西在二十世纪初的社会风貌,小说中作者怀着对湘西故土的无比热爱,不仅写出了湘西优美恬静的风光,更通过人与事展现了湘西朴实、善良、纯粹的人情世态。在《边城》中所有的人物都被抹去了人性中粗糙的一面,而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老船夫的善良淳朴,翠翠的空灵执着,船总顺顺的练达开明,大老的仗义诚笃,二老的谦顺精明以及杨兵马的忠诚无私。甚至连河边的妓女都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和自我,可以说整部作品中没有反面人物,用最完美的一群人构建了一个自足独立的世外桃源。
这种骨子中对故土的深爱来源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沈从文1922年满怀求学和文学的热情来到了大城市―北京,然而冰冷的城市并没有为他敞开怀抱,文化的差异、社会的现实都让沈从文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寂寞以及边缘化的苦楚,对故乡的怀念和深爱也尤为强烈。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向人们展示了一幕又一幕“乡土故里”的迷人和魅力,从中传达着他的思念。第二湘西文化哺育了作者,在沈从文的身体中流淌着湘西文化、苗家文化以及土家文化的精髓,这决定了沈从文对乡土文化留恋的深情。尤其是创造该部作品的1934年初,由于母亲病重,沈从文阔别18年后重新故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令他对乡土记忆中的美好不断逝去的产生了浓重的悲悯。那些曾经是他引以为豪的净土,已经被都市文明及其其所带来的庸俗所浸染,同时社会黑暗面对那片土地人民的残害都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在这样的处境中,重新塑造记忆中美好的湘西故土,既是对过往的祭奠,更是对寻找和打造新家园的渴望和呐喊。
《边城》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底色,也是生命理想的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iancheng/312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