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但是《边城》的世外桃源的论调是否符合现代的社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批《边城》的“世外桃源”论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批《边城》的“世外桃源”论调
沈从文笔下一派清新明媚,质朴明朗,勾勒出一个干净清澈的边城。
一般观点来看,边城似陶公笔下的桃花源,因而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争议。有的人说边城太干净太美好,将现实生活理想化。特别是在动荡纷乱的1934,沈从文并没有于乱世担起社会的责任来。很多人将响应寥寥也振臂高呼的鲁迅与其相比,不满沈从文明哲保身的态度,并引用鲁迅的话“时代所要求的是‘耸立于风沙中的’大建筑而不是‘供雅人摩挲的’小摆设。”加以批判。
在我眼里,这是相当错误的论调。
一、《边城》反映的年代
首先在年代的判断上,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边城》发表于1934年,但其反映的年代并不是当时,因而不具有那时动荡不安的时代特色。《〈边城〉题记》里,沈从文曾预告似地说:“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这表明,关于“二十年来的内战”他会在“另一个作品里”进行描写,而这“另一个作品”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长河》。《长河<题记>》也有云:“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里”。这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边城》是“过去”而《长河》是“当前”。他看出二十年的内战对当下湘西农民产生的深层次的影响,淳朴的乡民被时代的纷乱所害,失去了原来美好朴实与正直热情,“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但这种变化前推二十年则是没有的,因而不会在“过去”的《边城》中得到明确体现。1914年,也就是民国3年,民国刚刚成立,其影响还没有到达西南乡村。此时,湖南省废“府”、“州”、“厅”,保留道,州厅改名为县。改辰沅永靖道为辰沅道,治凤凰,世道较为和平,是一个相对沉寂的时代。因而表现那时风土的《边城》较多的表达的是原始的朴素澄明。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iancheng/312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