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朱自清《背影》思想内涵

背影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浅谈朱自清《背影》思想内涵

  《背影》是写于1925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朱自清《背影》思想内涵。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朱自清《背影》思想内涵

  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从1925年10月问世以来,经历了八十五个春秋,以其平实素朴的语言和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深情,一直为诵读者品谈称道,以致“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朱自清也因《背影》而家喻户晓.《背影》则成为朱自清散文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感人魅力最强的名篇。同时,也赢得了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的研究关注,对《背影》提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辟见解,使这篇文章的文学、社会效应逐渐扩大。尤其是中国文学进入新时期的三十年,《背影》仍然是研究者津津乐道的研读佳作,关注的角度、关注的视野,又有了新的开拓与研探。现就新时期三十年来学者、研究者对散文《背影》的研读状况做一综述,并简要评议。

  新时期以前的学者在研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主要的切入视角,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全方位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散文《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的内因外源:有的学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作者着力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有的以为它“抒写了怀念老父的至情”;还有的认为它之所以“历久传诵”,是因为“深挚地表达了亲人的别情”,甚至把它与梁代文学家江淹的名篇《别赋》相比,以为“《背影》可称得上是一篇形象生动的散文式《别赋》”等,都给予了散文《背影》较高的评价。

  进入新时期后,研究者们对《背影》的研读,继承和延续了新时期之前学者的研究视角,仍对文章的思想内涵给予较多关注。但从研究者们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来看,显然与先前的学者有了很大不同,新时期的研究者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文章所表达的具象内涵,而是在肯定以前学者研读成果的基础上,又对这篇文章内涵背后的文化意义、文学史意义、社会学意义、伦理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不辍的研读,在思想内涵上也有了更新的发现。

  从新时期三十年的研究、解读状况来看,散文《背影》中的“父子关系”一开始就成为研究者关注最多的研究视角,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重新审视父亲的角色和定位,以探求“背影”具象内涵后的真正意蕴,取得对“背影”意义、内涵的全视角的解构和重构。

  在封建正统秩序、伦理观念统治的中国宗法社会,父子关系中的父亲一直处于无可争议的优势位置,子对父无条件地顺从;而在“五四”后中国现代文坛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鲁彦等作家在作品中相继对父性品格重新进行了深沉的思考,并且他们审视父权的方式是多侧面、多角度的。父性的角色不仅体现于父子之间,同时也体现于夫妻之间;审父既可从自己作为儿子的角度审视作为父亲的自己,还可从妻子的角度审视作为父性的丈夫,等等。为此,新时期部分学者以此为视角,对《背影》思想内容背后浓重的审父意识进行了研探,其中,以张木荣的《忠厚严肃的审父意识——重读朱自清的散文》和冯玉强《朱自清(背影)审美因素解读》两篇文章为代表。

  在《忠厚严肃的审父意识——重读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张木荣认为朱自清是从自己已为人父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父亲,即对社会传统和文化因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父性品格作出强烈的审察和反思,并从父性品格求得人生的动力。短短的篇幅,写了四次“流泪”场面:祖母死后;父亲去买橘子时;车站离别时;读父亲来信时。除第一次外,其余三次均是因父亲而引致流泪。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使年轻的朱自清受到感染。从朱自清和他父亲的“信息交流”来看,旧时代的生活遭际并没有给父子两代留下“代沟”,朱自清很快就对勤劳中的父亲作出了“做父难”的情感“反馈”,用一种年轻人特有的敏感聪慧的心灵和忠厚温存的认识,理解了父性的平凡与伟大。冯玉强在《朱自清(背影)审美因素解读》一文中认为,《背影》通过对父亲送行这真人真事的回忆,重新融入了朱自清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强烈的自我观照,把父亲这个平凡的人所做的平凡的事写得令人感动,再现和审视了父亲与儿子“我”的生活,并在再现和审视生活的过程中,父子之间的至情至性的人性美得以自然流露,这人性美在审父意识下转化为人情美了。

  有的学者,从“背影”这一具象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的角度,去探讨《背影》的思想内涵。如葛胜华在《背影,你到底藏拙什么——朱自清(背影)新探》一文中认为,朱自清紧紧攫住父亲的背影不放,有着深刻的寄寓:“背影”是中国父亲独特的造型,是只求奉献,不图索取的一个鲜明的象征。葛胜华更深一步解读,“背影” 所饱含的父子亲情是异常独特、意蕴深邃而又充满民族性的。因为在中国,尤其是封建和半封建社会,父子关系往往十分微妙而特殊。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旧式的父子关系就是“君臣”关系的翻版或是一种“准君臣”的关系,加之中国人感情表达“暖瓶式”的铿吝含蓄,所以为人父‘者即使遭遇再大的痛苦——譬如慈母新丧、生计无着、家境黯淡之时又不得不送别孺子孤身北上的这一“父亲”——也断断不肯直面儿女,把那份无奈与窘困写在额头、挂在嘴上。

  学者李馨从文化史的角度,探索了《背影》所形成的社会学内涵。其在《对父权本位思想的反驳——朱自清(背影)的深层思想内涵》一文中谈到,《背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和蔼可亲的慈父形象,描绘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却不是歌颂什么抽象的人性和永恒不变的“父爱”,它有着自己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内涵。李馨认为朱自清在文中所写的父子之情,反映了“五四”后具有一定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民主主义者对理想的父子关系的渴望。他们虽对人生、对社会、对革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在反对旧文化、旧道德,要求个性解放,主张民主、自由等方面则有着共同的要求,他们认为要改造社会,必先改造家庭,而要改造家庭,首先就要改造封建的父子关系,对于束缚人性发展和妨害子女成长的旧思想、旧传统、旧礼教和旧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而鲁迅就是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陈民在《东方版父子冲突——重读朱自清(背影>》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李馨的社会文化史批评方法,并结合朱自清分别写于1923年、1928年的散文《父母的责任》和散文《儿女》两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去解读写于1925年的散文《背影》,从而得出朱自清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的态度和见解:从《父母的责任》的慷慨激昂到《儿女》中无奈与忏悔交织的回忆,再到朱自清已为人父的深刻体会及《背影》中对父亲态度的心理变化,看到的是一幅从年轻的儿子与父亲的冲突、血气方刚的年轻父亲的呐喊、对年老父亲的妥协,再到为人父的感慨与自勉的真实画面。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eiying/294946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