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病的手抄报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准确的来说,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大家在生活中一定注意预防感染肺结核。下面小编为您带来预防传染病手抄报图片,预防肺结核,希望你们喜欢!
肺结核病的手抄报1
肺结核病的手抄报2
肺结核病的手抄报3
肺结核病的手抄报4
肺结核病的手抄报5
肺结核病的手抄报6
肺结核病的手抄报7
肺结核病的手抄报8
肺结核临床表现
1.症状
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2.体征
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病变范围不同而有差异,早期、小范围的结核不易查到阳性体征,病变范围较广者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肺泡呼吸音低和湿啰音。晚期结核形成纤维化,局部收缩使胸膜塌陷和纵隔移位。在结核性胸膜炎者早期有胸膜摩擦音,形成大量胸腔积液时,胸壁饱满,叩诊浊实,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3.肺结核的分型和分期
(1)肺结核分型 ①原发型肺结核(Ⅰ型) 肺内渗出病变、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的哑铃状改变的原发综合征,儿童多见,或仅表现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②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包括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和慢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两型。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两肺散在的粟粒大小的阴影,大小一致密度相等,分布均匀的粟粒状阴影,随病期进展,可互相融合;慢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两肺出现大小不一、新旧病变不同,分布不均匀,边缘模糊或锐利的结节和索条阴影。③继发型肺结核(Ⅲ型) 本型中包括病变以增殖为主、浸润病变为主、干酪病变为主或空洞为主的多种改变。浸润型肺结核:X线常为云絮状或小片状浸润阴影,边缘模糊(渗出性)或结节、索条状(增殖性)病变,大片实变或球形病变(干酪性—可见空洞)或钙化;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多在两肺上部,亦为单侧,大量纤维增生,其中空洞形成,呈破棉絮状,肺组织收缩,肺门上提,肺门影呈“垂柳样”改变,胸膜肥厚,胸廓塌陷,局部代偿性肺气肿。④结核性胸膜炎(Ⅳ型) 病侧胸腔积液,小量为肋膈角变浅,中等量以上积液为致密阴影,上缘呈弧形。
(2)分期 ①进展期 新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随访中病灶增多增大,出现空洞或空洞扩大,痰菌检查转阳性,发热等临床症状加重。②好转期 随访中病灶吸收好转,空洞缩小或消失,痰菌转阴,临床症状改善。③稳定期 空洞消失,病灶稳定,痰菌持续转阴性(1个月1次)达6个月以上;或空洞仍然存在,痰菌连续转阴1年以上。
关于肺结核的`作文
在寒假中,表姐连续咳嗽一个月,吃了药都不好,于是,舅妈带表姐到医院去检查。过了几天,检查结果出来了,发现表姐得的是“原发性肺结核”,大家都很着急。什么是“原发性肺结核”呢?下面,就听我向你细细到来。
原发性肺结核是结核杆菌首次侵入人体,经呼吸道到达肺部形成感染的结果。特别是儿童期经常发生,因首次结核病的感染率为90%在肺部,故通常说的原发性肺结核就是指的原发性肺结核病。肺部病变的特征是病由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肺门淋巴结肿大三者构成的原发综合征。
怎么样,可怕吧?但是表姐的家人并没有远离和和不关心及不闻不问她的身心状况。瞧!舅妈可疼表姐了一会儿给表姐擦手,一会儿给表姐喂饭,一会儿给表姐讲笑话……看着我都舒服,其实舅妈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目的的呢?不是,是为了让表姐没有心理压力,安心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尽快好起来。
通过医生这几天的留心观察,发现肺结核的早期病灶在肺尖上,为什么呢?有3个原因,其机理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肺尖部肺组织活动少,结核菌一旦进入,容易停留而引起病变。肺尖血流量少,肺泡含氧量相对多,有利于结核菌的繁殖。肺尖活动性小及血流量少的原因有:(1)在平静呼吸时,肺上3:1的扩张范围小;(2)脏器的血流量,因重力关系,均是上部比下部少;(3)肺尖的肺动脉分支窄长,故到达肺尖的血量较少,氧不易吸收,因而肺泡含氧量较多。此外,肺尖的淋巴循环缓慢,使肺结核菌不易轻淋巴道进入淋巴结被吞,也可能是肺尖易患结核的一个原因。
通过医生的描述中,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了结核病菌素实验有两个好处:(1)可以帮助诊断结核病;(2)可以介绍卡介苗的接种对象。还了解到了结核病化疗应该掌握5个原则:(1)早期治疗;(2)合理用药;(3)联合用药;(4)剂量充足;(5)疗程要够。
通过我的描述,同学们要记住哦!有心的同学可以试着做一下宣传,我们的口号是:“有爱才有健康。”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当中,表姐也终于脱离了苦海!鹅黄的柳树舒展开柔软的枝条,跳起了疯狂的舞姿。
快活的燕子唱歌,从树梢掠过。啊!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噢!是什么好消息呢?是春天来了,是表姐的病治好了,这就是人们所谓常常说的“双喜临门”!
【肺结核病的手抄报】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anbao/2471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