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三年级四班语文手抄报图片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语文手抄报篇一:文学家智慧小故事
趣答问路人
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在世),一天遇见一个行人向他问路。
行人:“我到城里需走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
行人:“我是得走,我是问走到城里需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你走哇!!”
行人想这人真可恶,于是就气愤地走了。
片刻,伊索向他喊:“2小时——”
行人问:“为何刚才不告诉我呢?”
伊索:“不知你走得快慢,怎知需多长时间呢!”
心和舌头
伊索曾当过奴隶。
一次主人吩咐伊索宰一头羊,然后,用羊身上最可口的部位给他炒一盘菜。过不多久,伊索给他端上一盘炒心和舌头。
第二天,主人又吩咐伊索,叫他用羊身上最不爽口的部位炒一盘菜。过不多时,伊索端来的还是炒心和舌头。
“这是怎么回事啊?”主人不解地问道。
“主人啊,”伊索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心地正直、语言公道,这便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但,若是用心险恶、语言龌龊,这却是所有的人都讨厌的。”
真的不知道
有一次,主人派伊索进城。半路上,他遇见一位法官。
法官严厉地盘问他:“你要去哪儿?”
“不知道。”伊索回答说。法官起了疑心,派人先把伊索关进了监狱。
法官办完事,又到监狱来审问伊索。
“法官先生,要知道,我讲的全是实话。”伊索说,“我确实不知道会进监狱。”
法官无可奈何,只好把他放了。
语文手抄报篇二:作家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文学家。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玛。其生平和创作可分5个时期。
学习年代和狂飙突进时期(1765~1775) 1765年歌德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3年后因病回家。在莱比锡时期写出了具有洛可可风格的抒情诗和戏剧。1770年去斯特拉斯堡继续读法律,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0年9月与赫尔德结识。在后者的影响下,他阅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剧本以及《莪相》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并开始采集民歌。这时他写出优美的抒情诗《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开创了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1771年8月回到法兰克福,此后几年里除写了《普罗米修斯》等许多诗篇外,还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文学作品成为狂飙突进运动最为丰硕的成果。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小说中的维特反对封建习俗,渴望真正的爱情,要求个性自由,并希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他在鄙陋的环境、黑暗的现实中四处碰壁,不幸的爱情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只好以死来求得解脱。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多情善感和愤世嫉俗情绪,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青年人的强烈共鸣,立即风靡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魏玛前期(1775~1786) 1775年11月歌德应魏玛公国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担任国务参议员等许多职务,1782年获得贵族身份。他的职责有领导矿山开发、管理交通、领导军事到负责水利、掌管财政等等,此外还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繁忙的公务,浮华的宫廷应酬和爱情的挫折,使他无法得到创作所需要的安静和时间。和狂飙突进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然和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歌德的《漫游者夜歌》《致月亮》等诗歌以及《魔王》《渔夫》等叙事谣曲均作于这一时期。
意大利之行和法国大革命时期(1786~1793) 歌德为了摆脱使他感到厌倦和苦闷的宫廷生活,于1786 年9 月3 日改名换姓,悄然去意大利旅行。意大利明媚的风光和完美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使他陶醉。这期间他把《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散文稿改为诗体,完成了悲剧《埃格蒙特》。前者借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古典人道主义理想。后者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史实,把埃格蒙特塑造成一个受人民爱戴的英雄。
歌德一生勤勉写作,确立了他作为世界大作家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之大达到惊人地步,《歌德全集最后手定本》达40册,他逝世后的补充本《歌德遗著》达20册。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作。
语文手抄报篇三:豪放飘逸的李白
一提到“豪放飘逸”、“狂傲不羁”,人们立刻就会想到一位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是唐代的一位极具典型性的诗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品格。今天,通过对其诗歌的解读,人格思想的探析,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这也更有利于我们传扬他的人格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anbao/2056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