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了,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春节特有的快乐,大人们一年的劳累得到了安抚,春节是多么重要的节日啊!下面是学生2017春节手抄报内容,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春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小孩子,一听春节两个字,更是欣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春节生活变得越来越不精彩了。
小时候,尝尝掰着手指、脚趾头,数着日子,或把日历一张张撕下,心里幼稚的想着:“把日历撕完,就可以过春节了。”这无聊的举动被大人视为贪玩,常常招来一阵打。等到了春节,就抛开一切,脑子里整天只想着买炮买糖,买各种玩意儿,但最盼的还是拿压岁钱了。起床梳洗后,对长辈说几句吉祥话,便得到黄澄澄,金灿灿的红包了。拿着红包,颠着去找伙伴比谁的压岁钱多,或去小卖铺买零食,心里只想着买多多的零食,把钱花的光光的。因为晚上就必须把压岁钱缴上去,大人老是把:“存起来将来当嫁妆”“长大的学费”挂在嘴边,毫不犹豫的把我们磨破了嘴皮子才得来的压岁钱硬抢过去,有时不小心顶撞几句,就会得到几个“香蕉”吃,因此,小时候养成了敢怒而不敢言的性格。
长大后对春节越来越不盼望,一到春节,心情变得很不好,因为要离开城市到四壁环山的农村,无聊,好无聊,无聊死,睡醒了吃,吃完了睡,几天下来胖了几斤。不过,大自然的风光却给了我许多灵感,一篇篇佳作从我笔下诞生,所以,春节也并不是不好。
到了晚上,烟花纷纷点燃,望着被烟花照的雪亮的天空,心里早已没了小时的兴奋心情,也不会叫爸爸买给我,也不会拉着妈妈的手仰望天空,一切已经不会发生。只会默默地坐着啃瓜子,或漫不经心的说几句:“幼稚,无聊,长大了还玩这个”早已不记得自己小时候更爱玩。到了初一,得到压岁钱,也不会去想比谁多谁少,更没想去买东西了,晚上似是大人的唠叨起了作用,老老实实交上去,也没有反抗,也不敢反抗。
啊,童年,已一去不复返,往日那些快乐时光也已烟消云散。但,曾经的记忆却深深的刻在心头,一辈子也忘不了。
在鞭炮声声中,大家所日思夜想的春节终于向我们走来了!
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全家就忙开了??爷爷和叔叔出去买年货,爸爸出去买鞭炮,其他人则在家里帮奶奶准备一切事宜,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都为准备过春节出一份力。
大年三十,鞭炮声从早上一直响到晚都没停过,直到晚上10点之后才渐渐稀疏下去。吃过早饭,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
夜幕渐渐暗下来,不知是谁开的头,“嗖”地一声,突然冒出一柱烟花,“砰”地一声,在空中炸出了一个美丽的映记,霎时间,家家户户不约而同地燃起了烟花,“砰”“啪”,空中不停“开”出一朵朵美艳绝伦的“花”,看,这朵恰若流星雨,颗颗下落并拖出一条条绚目的星尾,那朵更似满天星,眨巴着小眼睛,不一会儿又不见了,更有其他五彩缤纷的烟花,将这才刚刚暗下来的夜幕刹那照的如同白昼。于是,我们就在这美丽的夜幕下开始了三十晚上的团圆饭。
吃过晚饭,可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了,只要你的嘴巴甜一点,你就可以在这时大捞一笔:不时地找个亲戚,说上一两句祝福语,他们就会笑呵呵地从口袋里掏出红包,送给你当压岁钱。收齐红包后,再一边清点着自己的“家产”,一边兴奋地想着要如何花费这笔“巨资”。
晚上12点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所有人都在安静而又兴奋等待着这个美妙的时刻。5,4,3,2,1,“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顿时,整个神州大地都沸腾了起来,人们都欢呼了起来,到处奔走,互相贺喜,鞭炮声响彻云霄,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同一句话:新的一年到了!
大年初一,早饭过后,人人走亲访友,家家招亲待客,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过着这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一天,到处喜气洋洋,神州大地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学生2017春节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anbao/1912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