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涉及犯罪的校园欺凌案件,都必须严格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体现宽严相济,又绝不突破法律底线,从司法上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下面是防止校园欺凌手抄报初一,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关村二小事件”终于有了清晰脉络。从《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刷屏,到中关村二小的“冷漠”回应,再到网上纷繁的舆情撕扯,最后以“认定其为‘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告一段落。打扫一地鸡毛之后,我们发现,事件之中没有任何赢家。涉事的三个孩子,默默地看着成人世界的角力,却不知对自己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纵览事件进程,我们需要反思的有很多。虽然校方称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但校园欺凌的确已是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现实。因此,最重要的是,喧哗过后,校园欺凌的有效应对在哪儿?是像此案中受害方家长那样,选择在网上把事情闹大;还是像网文所述的老师那样,用一句“开过分了的玩笑”来掩饰孩子的过错,却没有意识到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好契机;还是像校方那样,以一种令人稍显遗憾的姿态回应质疑;还是像某些网友建议的那样,直接“以暴制暴”?不!若如此,我们将永远无法应对层出不穷的校园欺凌,也无法帮助受创少年走出心理阴霾,更无法建构起让孩子免于恐惧的和谐校园环境。
实际上,相比这起事件,还有更为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眼前。如今,校园欺凌早已不是单纯的恶作剧纠纷、吵架拌嘴了。校园欺凌乃至暴力事件的一再发生,也“不再是小事一桩”。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孩子被欺凌,他的家人都会有被欺凌的感受。综合运用积极教育、早期预警、现场干预、依法惩处、心理疏导等方式,变得不可或缺,而这恰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破题。
前不久,与国际通行做法一样,我国也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只可惜,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方面认真消化落实。在我国各地学校探索防治校园欺凌落实落细之际,窃以为,荷兰经验值得借鉴。在荷兰,每个学校都有一个针对孩子被欺凌的应对方案,包含对欺凌程度的`分级评估、详细预警通报规定和具体的处理流程。一旦遭受欺凌,孩子和家长就应向校方报告,启动欺凌处理方案,对被欺负的孩子进行保护。实践证明,防治校园欺凌,校园是关键一方,尽管我们说“教育问题要回到校园解决”,但切不可把学校变成处理问题的封闭独断的“黑箱”。
当然,一个社会热点事件,若能在公共讨论中积淀共识,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我们必然会为之庆幸。当舆情减弱、“吃瓜群众”散场,当事人少年时代留下的阴霾能不能散场,其他少年能不能安全茁壮成长,考验着校方与家长们的努力。要知道,防治校园欺凌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间定会有反复,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用教育的方法还是法治的方法,都要将孩子的身心安全与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不过,“中关村二小事件”中,“受害”学生家长与“施害”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在校园欺凌认定上存在严重分歧的现象说明,整个社会在何谓“校园欺凌”这一事关中小学学生校园冲突性质认定的关键性问题上,既缺乏客观界定标准和统一认识,也缺乏权威认定机构。因此,整个社会对此类事件重视度的提升,虽然有助于此类问题的消减,却又不得不让人对可能的矫枉过正产生担忧。毕竟,事涉未成年人,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都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别,也正因如此,儿童心理学才会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单独的分枝。这种差别要求,成人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儿童的行为,既不能把儿童的行为看得太简单,也不能把儿童的世界看得太复杂。
可惜的是,很多成年人习惯于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如黑与白、对与错、优与劣等。这样的分类不仅无助于理解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远非黑白、对错、优劣等二元对立那么简单,而是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状态——更无助于理解儿童的世界。
儿童的世界具有更多感性色彩,过多理性解读还易产生误读和上纲上线。在校园欺凌问题上,如何区别儿童之间可能有些过火的玩笑和真正的欺凌,既考验着成人的智慧,也考验着成人对公正原则的坚守。而且,即使是在真正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如何既保护好被欺凌者的权益,又保护好欺凌者的权益,同时消除欺凌事件对其他非涉事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对成年人智慧的考验。
对校园欺凌进行界定,即采取何种方式、达到何种程度、造成何等伤害才算校园欺凌,是校园欺凌相关问题的核心。如果缺少客观的判断标准,缺少耐心、细致的考察,缺少科学严谨的评估过程,就很难在认定校园欺凌问题上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结论不能客观、公正,后续的处理、处罚、矫正、辅导等也就无从谈起。
更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在性质认定上缺少客观、科学的标准,就很容易将学生之间的冲突上升到家长之间的较量,使得家长的背景和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源、舆论资源的多寡,成为判断“欺凌”性质和程度的决定性力量。这样一来,一个原本严肃的问题,就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拼关系的闹剧,最终搞得一地鸡毛,对社会、教育、学校、学生、家长等等而言都有害无益。
【防止校园欺凌手抄报初一】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anbao/1881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