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就像外国的圣诞节一样重要。以下是与春节相关的手抄报,一起来看一下吧。
湛江春节习俗
1.上菜数量必须是双数。
在湛江地区,过年期间吃饭上菜的数量必须是双数,且不能为4。一般都是6/8/10道菜,丰盛一点的会有12道菜以上。双数寓意成双成对。
2.不能吃的食物。
过年期间湛江人一般不吃白果,不吃鱼香茄子,不吃咸蛋和咸鱼。在粤语文化里,白果寓意“什么都得不到”,鱼香茄子的“香”字有死的意思,咸蛋和咸鱼也有不好的寓意。在湛江地区,正月初一不能喝粥,喝粥意指来年会很穷。
3.必须吃的食物。
在湛江,大年初一的早饭要吃煎堆、萝卜糕、芋头糕等食品,有句俗话叫:“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而粤西地区大年初一则会吃红糖粥。在潮汕地区,每家每户家里过年都会有“红粿”“束砂”等食物。还有一些地区,初一、十五都会吃一整天的素。有99%的人家过年都会吃鱼,代表年年有余。
4.除夕、初一不回娘家。
在湛江大部分地方,乃至全国各地,女儿出嫁之后,除夕夜是不能在娘家过的,正月初一也不能回娘家,必须到正月初二才能回。正月初一回娘家,意指着会把娘家吃穷。
5.“压年”。
在湛江的大部分人家,还有“压年”的习俗。人们会将芹菜、菠菜、生菜、葱、莲藕、马蹄、蒜等蔬菜用红绳捆在一起放在米缸面上,许愿家人、小孩勤快、发财、聪明、生丁。至今在湛江人家里还会保留着这个传统。而部分地区还有“压袋”的习俗,正月初一至十五,小孩出门时要放一个红包在口袋里“压袋”。
6.不能扫地拖地。
绝大部分湛江人,大年初一至初三连续三天都不会扫地,更不会拖地。因为传说扫地和拖地会把家里的财气和福气扫走,如果真的不得已要扫,也必须是往里扫,而不能往外扫。
7.过完元宵才能拆红包。
在湛江长大的子女,每年到了过年收压岁钱的时候,阿妈总会要求红包要过完元宵才能拆。虽然至今不知道为什么,但每次都忍不住想打开来看。
8.回娘家要带“双桔”。
出嫁的女儿初二回娘家时,要带“双桔”到娘家,离开娘家时父母再回赠“双桔”给女儿。而在潮汕地区,过年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也必须带着“双柑”到对方家,离开时对方再回赠“双柑”。柑和橘都是寓意吉祥如意。
9.大年初七“人日”
“人日”也是一个大日子,这一天是每个人的生日。在湛江,一家人会一起出去吃饭,吃蛋糕,意为“庆祝生日”。部分地区,这一天则会吃“七样菜”,指的是将七种菜炒在一起,据说,吃了 “七样菜”,那一年就可以捡金拾银发大财了。
10.“请茶”。
一般我们会在年初一当天,会为一些长辈,例如”爷爷奶奶“”父母情“,会奉上一杯茶,已示祝福与尊敬!
快乐的春节
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思。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
晚上,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厨房里弥漫着香气;桌上摆放着丰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间有一条鱼,那就表示年年有余。客人们也都到了,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年夜饭。爸爸妈妈笑容满面地招呼着客人。全家人都其乐融融,屋子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吃完饭,外婆来分红包喽!我们家有一个小约定,小辈们拿到了奖状,就有双倍红包。今年,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外公就分给我两份红包。鼓励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小孩子们都收到了红包,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
今年的春节,我过得十分有意义。我希望明年春节,我会过得更好!
2017年春节对联
五更鸡声声唱晓;千里马步步登高。
犬能守夜迎新岁;鸡可司里送旧年。
鸡鸣晓旦;燕舞阳春。
鹊送喜报;鸡传佳音。
山高半片月;春晓一声鸡。
玉宇清风夜;金鸡淑景春。
玉宇迎春丽;雄鸡昂首歌。
旭日光天地;金鸡报吉祥。
迎春鸡起舞;创业国腾飞。
红鸡啼夜晓;黄犬吠年丰。
鸡叫霜晨月;人迎世纪春。
鸡声窗前月;人笑福里春。
鸡声天下曙;春意海南潮。
鸡声催晓读;鸟语唤春耕。
鸡声堪唱晓;花月可留春。
鸡鸣春富贵;鹊报岁平安。
鸡鸣一日首;梅绽百花前。
鸡鸣大地醒;鹊报满园春。
鸡鸣万户晓;燕舞四时春。
鸡鸣天下白;梅放雪中香。
鸡鸣村觉晓;鱼戏水知春。
鸡鸣天放晓;政改地回春。
鸡唱千门晓;莺歌万里春。
鸡唱康平世;鹿鸣福寿春。
金鸡石上立;紫燕柳间飞。
金鸡日独立;紫燕春双飞。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anbao/1541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