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
口藏传宣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
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
【前言】
《赠草堂宗密上人》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题赠给圭峰大师(宗密上人)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盛赞了圭峰大师的修行之道是与真正的佛道相符合的,表达了诗人对大师的敬佩之情。
【注释】
①草堂:即草堂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圭峰之侧,故亦称圭峰寺。创建于东晋末年,隋代又与增修,风景秀丽,富有林泉之美,高明之士多乐居之。宗密:唐代高僧,生于780年,卒于841年,俗姓何,因曾驻锡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兰若,故号圭峰。果州西充(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少通儒书,心怀大志。807年(元和二年)出家于遂州大云寺,拜道圆禅师为师。后渴清凉国师,执弟子礼。828年(太和二年),入内讲经,文宗赐紫衣、大德之号。宣宗即位,敕谥定慧禅师。著作有《禅源诸诠集都序》和《华严原人论》等九十余卷,后世尊为华严五祖。上人:即上德之人,佛教谓内有德志、外有德行,在人之上之人为上人。晋人多称释子为道人,唐人多以僧人为上人。《十诵律》曰:“人有四种:一、粗人,二、浊人,三、中间人,四、上人。”
②道:即能通、无碍之意。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二、无漏道,三、涅粱道。这里是指宗密的佛学思想和道德品质。佛:佛陀之略称,译曰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意。觉察烦恼,使其不加害于人;觉知诸法事理,如梦之寤,是为觉悟。
③念:即记忆不忘之意。无为:真理之异名。法:谓事物和道理的通称。《唯识述记》一本曰:“法谓轨持,轨谓规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
④十二部:即十二部经,谓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即契经、应颂、讽诵、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即记佛种种不可思议之事之经文)、譬喻、论义、自说、方广(即宣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授记(即记与菩萨授成佛的经文)。
⑤心台:即心。《坛经》的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⑥中道:谓佛教的一种不偏不倚的最高真理和众生成佛的中正大道,也是佛教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里是指禅宗的中道,即“超越对立”、“即离两边”、“泯绝分别”、“离言绝相”、“非有非无”的中道。
⑦虚空: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虚空有体有相,体则周遍,相则随色而彼此别异。小乘:与大乘相对,为佛教派别之一。一般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此后之佛教为大乘。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大乘主张“我法俱空”,小乘主张修习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等,大乘主张还要兼学六波罗蜜;小乘要求修行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大乘则要求自利利他,乃至“普度众生”。
⑧菩萨行:谓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菩萨之大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波罗蜜。
⑨世间:世为迁流、破坏、覆真之意,间为中之意。世间有二:有情世间,即有生者。器世间,谓山河国土等。高僧:谓德高望重之僧人,一般为出家人之尊称。
【鉴赏】
“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这里,白居易盛赞圭峰大师之道是与佛相应的,不仅自己处于“念念无为”的空寂禅心中,又不落入死水,对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不精通。说空能空到底,说有则万法备,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境界啊。
“口藏宣传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圭峰大师之口,如同一部大藏经,可以随时向人们宣传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大法。同时,圭峰大师又得到了七祖——荷泽神会禅师的真传,在“教外别传”的禅宗上也是一代祖师,弟子遍天下,如同“心台照耀百千灯”—般。
“尽离文字非中道”,这是对当时日渐兴盛的洪州禅(马祖)、石头禅、和兴盛已久的牛头禅的间接批评,立场与圭峰大师一致。这三家禅法标榜“不立文字”,不少祖师更“呵佛骂祖”,使得虔诚的白居易,也感到受不了。所以他认为禅宗虽“不立文字”,但也“不离文字”,离开了佛的经教,就非“中道”,极易走入歧途。这也难怪,洪州石头两家的禅法太出人意外了,习惯了近千年常规佛法修习的人,一下子是难以接受的。
“长住虚空是小乘”,这又是对另一类只知坐禅,局守在四禅八定中不问世事的常规禅师的批评。通过这两条,反衬出圭峰大师在这两点上的过人之处。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关于什么是“菩萨行”,世上的人有几个能认识和了解它的呢。世人看重的只是有没有神通,有没有皇封,或是否活了百多岁这样的“高僧”。高僧是僧人们行菩萨行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外观形象,但之所以成为高僧的菩萨行这个“因”,的确是少有人知。众生重果不重因。而圭峰大师呕心沥血,花了毕生的精力致使禅教合一,这样的菩萨行人们却看不到,还遭致一些“落入文字”的非议,那简直是无知之至。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aijiyi/959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