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诗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一个感情细腻的诗人,视乎也是环保主义者。
古语云:一草一木皆有情。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的文人,他们的文字中自然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关爱和感怀。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钓鱼时,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那种将一根粗绳子拉在河的两岸、绳子上挂着一个个小钩子的纲;用带绳的箭射鸟时,只射飞鸟而不射在窝里栖息的鸟。后人就是遵循孔子关爱生命的理念,反对“竭泽而渔”地向自然索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保护动物繁衍,更是仁爱的表现。
唐代诗人李商隐看到一些达官贵人饕餮终日,破坏环境,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竹笋在当时的长安城是非常值钱的鲜味,吃腻了山珍海味的达官贵人们每到春天都想尝尝鲜,于是,鲜嫩的竹笋成了桌上餐。可是吃下肚的是竹笋,毁掉的却是一片竹林。对于这样近乎残忍的行为,采竹笋的人并不深思其中利害,故而诗人发出了这样无可奈何的叹息。这种叹息是一个人良心的自我发现,更是爱护环境之情感的自然流露。
白居易对动物的爱护尤为理性:“虾蟆得其志,快乐无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类多。天又与其声,得以相喧哗。”他认为虾蟆之类的动物是天地生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人类不应该伤害它们。他还身体力行,常常把买到的野禽放生。每年春夏之交,鸟儿们正处于繁育时期,不少乡下孩子喜欢掏鸟窝、抓小鸟,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间地头边干活边捕鸟,究其动机,仅仅是出于好玩。那一幅幅鸟儿或死去或挣扎的画面,让他心悸惊恐,心生悲凉。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深情呼喊与号召──“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盼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通过这些诗句中的真情流露,不难看出,远在古代,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深谙环保之道,并且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环保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期待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迎来更美的明天。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aijiyi/343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