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讲到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时,特别强调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的重要性,指出:“面对新时期的艰巨任务和可能遇到的风险,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江总书记把教育干部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寓意深刻,语重心长,令人警惕。
为什么江总书记把教育干部作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提出来呢?我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新形势、新问题、新问题所迫。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是史无前列的全新事情,必然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和演变、共产主义国际运动出现挫折、市场经济发展的固有规律、社会文化环境的开放,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等,都从多渠道、多方面对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着深刻影响,致使部分干部心理准备不足,甚至缺乏应有的思想敏锐性,把握不住单位建设的方向。要使干部在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地头脑,站稳政治立场,经受住执政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抓好干部队伍的教育。另一个是新世纪干部的责任所在。我们这一代干部担负着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目标的重大责任。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执行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贯彻执行的效果。不把干部队伍教育搞好,素质搞强,我们事业的发展就难有保证,新世纪的宏伟蓝图就不能实现。这是事关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坚持本色不变的重大问题。再一个是组织的教育管理不力所致。教育管理干部,提高干部的素质,是党的各级组织的重要职能。然而近年来有的单位过分强调用能人,重经济效益轻教育管理,重业务能力与轻思想素质,导致部分干部政治信念淡化,不讲政治纪律和党性观念,执行政策纪律不严格,甚至贪桩枉法、腐化堕落,已经到了非下功夫解决不可的地步。教育干部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和保证,是第一道防线。
应该说,这几年,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冷静地思考一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教育干部的观念有所淡化,认识上有些偏差。一是“放心”论。认为我们党的各级干部,一般都经过了多年的教育培养,而且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经受了锻炼,具有基本的思想觉悟和党性观念,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一般情况下自己会把持住,不会出什么问题,尤其是不会出政治性问题,因而感到教育不教育无所谓。二是“自然成熟”论。认为现代传播媒介发展迅速,而且渠道增多、范围广泛,干部经常参加会议、传阅文件、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等,自然会在这些活动中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的了解,受到教育,思想政治素质也会随之提高,无须劳神费力去搞教育。三是“物质转化”论。认为现代社会是物质社会,只要物质丰富发展了,条件、待遇改善了,干部的精神状态、思想素质也会强起来,与其把时间花在教育上,还不如让他们多些时间抓抓经济建设,多创造一些财富更实惠。四是“不可救药”论。还有的甚至认为,现在有些干部政治信念淡化、政策纪律观念不强、涉身酒绿灯红场所、痴迷“FLG”、贪占公款公物等,有的甚至到了非采取法律、纪律解决不可的地步,似乎教育对他们已不起作用,干脆不管不问,任其自食其果,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部分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对教育干部重视不够、抓得不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单位建设的发展,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支部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克服和纠正。
江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这一历史性课题,既是对改革开放20年抓干部队伍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精辟提炼,也是对下一步如何抓好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总要求。因此,落实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各级党组织必须强化教育干部的观念,拿出具体举措,切实把教育干部这件大事抓好。从近年来各单位的实践看,解决好严重的问题,抓好教育干部工作,首先是党委要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分工专人负责,尤其是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制度,把教育作为党组织的第一责任,纳入党内组织生活之中,从思想政治上关心爱护干部。任何忽视和放松教育干部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其次是要突出重点,抓好领导机关干部的教育,把党员干部管严、管住、管好;重点抓好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江总书记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三讲”、“三严”、“四自”等要求的学习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把干部队伍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回答好、解决好。再次是要改进方法,把教育干部纳入党委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轨道,采取领导带头、制度促动、实际考核等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同时,要处理好教与管的关系,把教与管统一起来,用教育打牢基础,用严格的纪律来巩固、强化教育效果。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把“严重的问题”解决好,促进干部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yanjianggao/1067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