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银行担任综合柜员的这几个月里,我深刻感受到柜员业务的庞杂,柜员面临的巨大操作风险,以及认识到银行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我所在的农业银行空港分理处,位于首都机场附近,业务从对公到对私都非常全面。其中对私业务包括个人储蓄业务,零售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中间业务,网上银行业务,个人结售汇业务;公司业务包括公司信贷,本外币资金结算,电话和网上银行服务,银行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业务。以下是我的银行柜员实习报告。
以银行为核心构建的结算体系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意义给我的感触最深刻,以我们分理处为例,平常的资金日流量大约三四千万,有时高达三亿左右,在这庞大的资金流量后面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结算体系存在,可以想象如果缺少银行结算体系,个人和企业都持现金进行交易,经济效率的缺失将是非常严重。在个人结算方面,主要是银行卡汇款,个人电汇,西联汇款。对公结算就要复杂的多,它分为异地结算和同城结算。
异地结算有汇兑结算、异地托收承付、信用证结算、异地委托收款结算、限额结算和新上线的全国支票影响交换系统,而日常绝大部分业务都是通过汇兑结算中的电汇方式进行的。单位向银行申请办理电汇时,应提交三联电汇委托书,汇出行审查凭证无误后第一联盖章作为回单退汇款单位,第二联作为付出传票,在汇款单位帐户支付,根据第三联编制联行电寄收方报单,凭以拍发电报。同城结算有支票结算、付款委托书结算、托收无承付结算、同城托收承付四种方式,支票结算在其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支票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现金支票用于向其基本户开户行提取现金,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受理现金支票时首先是要审核,看出票人的印鉴与银行预留印鉴是否相符,方式就是通过电脑验印,或者是手工核对;再看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出票金额、出票日期、收款人要素等有无涂改,支票是否已经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支票是否透支,如果有背书,则背书人签章是否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大写金额到元须以整封尾,角、分则不需要。柜员在审核无误后记帐并给付现金。转账支票的审核与现金支票相同,当收、付款人都在同一银行开户时,柜员核票后可立即记账;当收、付款人不在同一银行开户时,支票需提同城票据交换,等对方行付款后收款方才能入帐。这里就需要提到同城结算中的一种快速、低成本的凭证传递方式——同城票据交换,用于处理同城企业单位之间大量结算凭证。一般是各交换行把相互代收、代付的结算凭证定时集中到一处相互进行交交换,各交换行代会属于本行的代收、代付结算凭证,复核后交专柜记账,如果遇到付方退票,要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跟对方行电话联系退票,确保资金安全。有时还会处理一些收汇结汇和售汇付汇业务,银行外汇是一天四价,11:30,13:30和15:30外汇牌价都会变化,所以要求实时平盘。以收汇结汇为例,企业收汇卖给开户分理处,分理处买进后,将对价人民币入到企业帐户里,并在牌价变动之前再卖给支行,支行再卖给上级行,最后卖给人民银行,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实时平盘,就要承担牌价变动带来的风险,有可能造成损失。
储蓄业务比较简单,开销户,存取现金,需要清楚各种活期、定期储蓄产品。但在实际业务中,由于很多储户往往记不得密码,或者丢了折或身份证,还有以前开户时姓名弄错了等等,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有次一名储户前来兴师问罪,缘由是她在我们行和北京银行办理了两笔相同的一年定期存款,但到期利息北京银行要多十几元钱,由于都是执行人民银行统一的利率,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最后查询了北京银行客服,得知他们是按一年365天计息,并手工算出北京银行一年利率=(人民银行一年利率÷360)×365,这样就是北京银行变相违反了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客户终于满意了,但消耗了我们大量的劳动。个人储蓄业务在银行里是一个回报/消耗小的业务,但作为服务业,银行要竭诚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信贷业务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有个人信贷和公司信贷,信贷部门实行的是审贷分离制,审核贷款可能性与具体发放贷款的.工作人员是各司其职的。
个人贷款由于资产质量好,银行现在也很重视,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并不是直接将款贷给个人,而是与商家签订一定的协议,其实是将款给商家,然后商家把商品卖给个人,个人再还款给银行。银行在与商家签订协议时,审查商家的证件是否齐全,而个人要向银行提供有关的收入和身份证明等。一般都是以购买的标的物作为抵押,最常见的就是动产抵押(如汽车贷款)和不动产抵押(如住房贷款)。公司信贷方面,在各个银行内部都有严格的控制,我的感觉是一种抵押文化的盛行,这对固定资产多的大企业而言比较容易获得贷款,但中小企业就要相对困难。空港分理处还有对公透支贷款业务,这项业务对客户本身的要求非常严格,目前只对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开办,给予它若干亿人民。
【银行柜台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1.银行柜台实习日记
4.邮政柜台实习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shixibaogao/2310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