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学期工作计划模板汇总7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一定有不少可以计划的东西吧。工作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学期学期工作计划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学期学期工作计划 篇1
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新课程实验今秋在我省普通高中全面展开。作为新课标实践的样板单位,高一级倍感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面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经讨论高一级本学期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标的目的要求、理念。围绕学校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开展各项工作。
二、工作目标
1、配合学校进行新课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
2、贯彻落实黄灿明校长在开学典礼大会上提出的两个建议,培养学生自觉进取、自主发展、以人为本、善于关爱。
3、以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4、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三、工作方法
1、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九月 养成教育:围绕入学教育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科学学习方法指导。
十月 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莞中百年历史,发扬莞中优良传统,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发展,祖国的未来,形成爱校爱国的热情。
十一月 法制安全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十二月 集体意识教育:倡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爱。
05元月 自我评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人生、自我发展。
2、以级会,印发资料等形式向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宣传新课程标准。
3、创建家长学校,动员社会力量,参加管理和指导年级工作。
4、适时聘请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四、工作安排
周 次
内 容
执行部门(执行人)
1、军训
2、收集备课组意见,确定实验课程方案
3、召开新课程平台设计会议
4、给家长、学生一封信
5、创建和谐、友爱、向上班集体
政教处、教导处、年级组
1、研究性学习学生动员大会
教导处、年级组
1、备课组会议,研究评价体系
2、研究性学习专家讲座
教导处、年级组
1、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
2、初高中学习方法、心理转变指导
教导处、班主任
1、模底测验
年级组
1、期中考试命题
2、新课程管理平台设计
3、评价工作检查(一)
备课组长
教导处、年级组
国庆——爱国主义教育
班主任
主题班会“我为莞中争荣耀,莞中为我添光彩”
班主任
学奥运健儿,勤奋学习为祖国争光
班主任
1、期中考试评卷,试卷分析
2、第一学段教育教学小结
教导处、年级组
1、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一)
2、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
3、优秀作业展览
信息科、班主任
年级组
1、法制安全教育
2、确立教师开展选修课(选修一)
政教处、教导处、年级组
家长会
班主任
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交流
1、学生选课制度建立与指导,领导会议
2、主题班会“集体荣誉与个人自己”
教导处、班主任
我为集体添光彩
班主任
个人与集体关系谈
班主任
学生自评、互评活动(二)
信息科、班主任
高中生活自我设计
班主任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教导处、年级组
学生学分认定
任课老师、教导处
上学期学期工作计划 篇2
一,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总体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任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推进课堂改革,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风、教风,提高教学质量。
2,年级目标
初一年级
注重养成教育和根基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为初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认真预习,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言,做好课堂笔记,学思结合,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复习巩固,逐步学会自己梳理知识系统,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树立三年一盘棋的思想,随着今年生源的进一步优化,三年后本届学生中考争取达到人人上500分,重点上线人数过半的目标。
初二年级
帮助学生扎实有效的学习各学科知识,侧重学生能力发展;做好培优扶差工作,避免两极分化;提倡兴趣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三年级
扎实高效的完成全学年的教学任务,在11月底结课,转入系统复习。兼顾进度与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尽早结课,为明年的中考争取主动。强化体育训练,为体育中考打下基础。
二,计划和措施
(一)教学常规管理
1,教师
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要尊重、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对学生真诚相待,与学生平等相处,教育学生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不体罚、辱骂、讽刺学生。如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不良后果,老师要承担责任。教书和育人并重,以身示范,为学生做好榜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
要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坚持坐班,按时上岗,按时上课,不缺岗,不缺课。严格执行学校的考勤制度,有事请假,要履行手续,不耽误上课,不随便调课。
要刻苦钻研业务,加强进修学习,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除完成教学和管理任务外,要积极承担学校布置的其他任务。
2,备课
坚持集体办公,集体备课,加强交流协作,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讲学稿。讲学稿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优化课堂环节,统一作业练习。讲学稿一定要在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能一人写了大家用。
在用好讲学稿的基础上,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独立钻研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要重视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课堂模式。
备课中有注意几个联系:一,本学科前后章节之间即新旧知识的联系;二,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联系;三,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关于练习和作业,要坚持精选原则,要反复斟酌,精心选择,力图使习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坚决杜绝题海战术、以量取胜,杜绝一本资料,自己不做,自己不选,就甩给学生的现象。
3,上课--努力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
第一,首先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容量适中。
第二,要运用好“明确目标-出示自学提纲或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展示反馈-练习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
第三,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要发挥好组织、定向、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反对机械灌输,杜绝满堂灌。要用好讲学稿,增强课堂环节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动起来,不只是简单的听和记,让他们读、思、忆、说、练,口、手、脑并用,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主,避免空洞说教和机械灌输。
第四,要组织好小组讨论。小组划分应优劣搭配,更好的发挥兵教兵的作用;不走形式,要讲求实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教师要平等的参与其中,发挥好质疑、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
第五,把讲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质疑、讲解、点评、指正补充、总结归纳。
第六,坚持对自己的课堂及时评价和反思。要及时征求学生意见,把每节课下课前学生的评价做为一个必要环节。要在讲学稿后附上简单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成败得失。在经常反思中发现自己上课的优点和不足,以更好的发扬优点,纠正缺点。
第七,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4,作业批改和辅导
布置作业的次数和每次作业的量要适中,除地理、生物、政治、历史外,其余考试科目每节课都要有书面作业;对“3+5”或其它习题集上的习题要有所选择,不应照本全留。作业要求全批全改,要有指导性、鼓励性的批语,对问题较大的学生要面批面改。作文批改,除指出优缺点的评价性批语外,一定要有帮助学生修改的建议性批语。除随机抽查外,本学期还安排两次统一的作业批改检查。
5,测试
除教师自行安排的周清和章节过关测试外,学校对初一初二年级本学期安排四次统考,初三安排三次统考,并安排两次体育测试,体育成绩计入总分。(详细的时间安排见《校历》)。
对待考试,教师要做好试卷讲评和成绩分析,要密切关注优秀生和学困生的成绩变化,及时进行指导教育;班主任要开好考试总结主题班会,对照成绩找问题,表扬进步的同学,鞭策退步的同学,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
(二)加强教研与进修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要利用集体办公、集体备课的机会,搞好随机教研,及时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总结教学体会和经验。
2,学校按学科把教师划分为六个大的教研组,每组每大周进行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内容包括听课评课、理论学习、专题讨论等。教研组要制定详细的教研计划,并上报教导处。
3,学科组小组备课。要坚持独立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老师首先要拿出独立备课的方案,然后在小组进行交流,进而形成统一的讲学稿。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精、准、实,兼顾三维要求,教学环节要针对教学目标,练习设计要落实教学目标。要坚持集体备课,备、研结合,做到一课一研。
4,教师要坚持每小周听一节课,领导会随机听课督查。学期始即还安排新教师汇报课和骨干教师示范课。学期中还要安排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多种形式的公开课和示范课。
5,初三要以课业组为单位,至少每月进行一次教学研讨会,主要是分析学情,做好培优扶差工作。
6,教师继续坚持每日一篇习字的'练字活动,不断提高书写的基本功。
(三)其他活动
1,国庆节爱国主义讲演会
2,师生书法比赛
3,学生作文竞赛
4,初一初二诗歌朗诵会
5,初一初二读书心得交流会
6,学生英语演讲比赛
(具体时间安排见《校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gongzuojihua/3903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