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表象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例1安排了扇形统计图中的“其他”占的百分比最大,即数据不清,无法让我们正确判断哪种品牌最畅销。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要把“其他类”进行细化,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2通过标准不统一的两个折线统计图的对比,说明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练习十一第2题,由于每个单位长度只表示1℃,因此制作出的折线统计图让人产生气温变化剧烈的错觉。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才能更好地反映情况。
第一次试教
课堂现状1:按照预设,先复习了常见的三种统计图,开始了例1的探究,我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看了例1统计图后了解到的信息,学生都比较积极发言,但在讨论“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学生表达显得困难。我只好问学生“其他”里面可能包含了一些什么品牌?这时才有个别学生进行合理的解释,但还不够自信。
课堂现状2:课件出现教材中例2的A、B两个公司的月薪统计图(没有出示数据),让学生说说觉得哪个公司的月薪高。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A公司的月薪高,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不一定,理由是数据不清楚。于是,我出示了两个统计图的数据,学生发现原来两个公司的月薪一样高。我再让学生说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产生了错觉,学生同样遇到了口头表达的困难。
课堂现状3:练习十一第2题,学生发现了让我们产生错觉的原因是每一个单位长度只表示1℃,接着讨论怎么修改可以避免给人错觉的产生?学生想出了每个单位长度取5℃、2℃或3℃。然后尝试让学生概括出“每个单位长度取的数值越小折线越陡,取的数据越大,”这样的结论,但有的学生想的刚好相反——“每个单位长度取的数值越小折线越陡,取的数据越小”。
反思1:在六年级上册学习扇形统计图时,只是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对各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如:学生能根据扇形的大小进行数据多少的判断,并能根据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和总数量的多少,计算出各部分数量等。在以往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学生深刻认识了它的特点,能根据折线的走势判断数据的变化情况。而本节课的两个例题与之前的教学要求目标都完全不同了,是要求对统计图的不合理进行分析,或对标准不同一的统计图作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深刻认识到观察统计图时要仔细、客观、全面地了解数据,在制作折线图时要统一标准,对于学生来说口头表达修改统计图的建议比内化这些知识更困难。特别是即时发现问题,当即提出改进意见,学生更加缺乏这个能力。
课后,我们研磨组的老师认为:让学生加强预习,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有较为详细的'提纲,引领学生思考。
反思2:脱离了实际的操作,没有直观图的展示,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很难正确概括出结论,因他们的空间想像的水平还是有限。在教学时,可以把练习十一第2题的几个修改图同时呈现在一张幻灯片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规律的概括才能水到渠成。
第二次试教(在另一班上),根据老师们提出的意见,让学生先作了充分的预习,课件作了一定的修改,情况有了一些改观,但学生的口头表达还是不理想。要老师详细指导才能较好地说出建议,花的精力在这方面是最多的。尽管如此,到做课时作业时,学生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可能是新课时学生缺乏经验,但经过新授习得了一定的知识方法吧。是的,学习要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
【《统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3.统计教学反思
4.《统计》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444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