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台阶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台阶教学反思1
《台阶》一课在聋校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这样你的“教学流程”。1、初读课文,了解情节。2、再读课文,分析人物。3、品读细节,细节感悟。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在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执著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台阶”上,从精神的层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的意义。
回顾《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这些问题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
台阶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应该是不经意的,应该是于文本的解读中水到渠成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朗读:默读——速读——精读,每次朗读均有相应的学习任务。
第一次初读文本我采用默读的形式,让学生说说故事的梗概。默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式,静下心来走进文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者的心灵。在默读中学生会读有所思。读过之后要复述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把握要点真正做到读进去。然后通过复述故事,学生能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复述故事,还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对作品主旨的处理
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对于这一主旨的把握,我的处理过于简单,只是通过自己的讲述给出,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因而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感知作品主旨及现实意义的目标。
2.对于分层教学做得不够
本节课在布置作业环节注意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但是在整个教学中没有体现分层教学。这样有些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握分层教学生的实质,虽然对于南大附中的学生了解不足,但这也不应成为理由,因为备课就要备学生,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教学确有实效性。
台阶教学反思3
台阶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台阶很低,所以感觉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他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面对困难时,他会教你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忍可能使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行文线索,然后围绕这条线索写了那些事?从中感悟父亲的农民本色,老实厚道,勤劳善良,谦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赞叹。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
这堂课学生比较积极,回答问题比较踊跃。但是出现了又一个问题,文章主旨把握不准确。文章以台阶为题目,是因为文中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得到别人的尊重而砌了更高的九级台阶。在砌台阶的过程也是父亲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的父亲也一样,父亲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台阶,为自己,为家人,更为了下一代的我们,我们也在砌台阶,砌属于我们自己的台阶,我们的求学梦。
课堂上学生是在思考,但是没带多少感情,只是为了问题而在思考,没把自己放在文章里。原因在于,我自己不能置身其中。我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没把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融入教学中。所以说,我应该从自身先融进去,然后带着学生走进去。
情感教学,我还有多长时间能进去?
台阶教学反思4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
对于文章的学习,我始终将美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对于课堂环节,基本不做过细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乱”的原则,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这节课也不例外。
开始,我让学生自读,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体会,说得较为肤浅,品味也不到家。此时,我适时地举例,引导他们深入领悟:
“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这个比喻极其生活化,却写出了双重的内涵:父亲闪腰了,疼得他脸色发青;儿子抢扁担这一动作大大刺伤了父亲的自尊心。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喻体却写出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变化,多么具有表现力。
慢慢地,一个个头脑“转”起来。
一学生:老师我来读一句话‘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这句话很真实,以前农村的孩子都这样,没牙的小孩子乱啃东西,弄湿手指,弄湿衣服......他的话没说完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一学生:我想把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着读“去烟火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省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我觉得这个父亲的努力不值得,奋斗是为了更好的享受,新屋建好了,父亲却更压抑了、更不自在了,还不如住原来的老屋。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爷爷奶奶,他们宁可住自己的土房也不来住我们的四室二厅,应该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一脸的深沉)
瞧,因这文章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了顿悟,增进了对长辈的理解。
一个山里娃站了起来:我感触最深的是新屋落成庆典时的几句话,使我不由得想起我爸。在小学时,我年年考第一,一次表彰会学校请我爸作嘉宾,他的表现跟文中的父亲惊人的相似,他的两手也是没处放似的,一会儿桌上,一会儿桌下;觉得很光荣,很幸福,却是一脸僵硬的定格的笑;话也不会说,只一句“俺的娃争气。”没了。我当时直嫌父亲土,不会来事。现在想来,那都是正常的:一直处于配角的位置,被人忽视,真正当主角,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倒不知该怎么办了。
离这些“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并不遥远的农村生活,在他们头脑中活跃起来;老实、不会来事儿的身边人变得可亲可敬;倍受呵护的小花明白了大树的艰辛与深情。
文章----美的化身。从外在的语言美、音韵美到内在的情感美、意境美,从不饰雕琢的朴实美到精雕细刻的华丽美,存在于语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发现美、品味美、研究美、运用美,便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耀眼之美易识别,平凡之美常冷落。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舒适与优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触觉有些迟钝,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觉地将文字与情感融为一体,文章与生活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现;更要学会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使他们愿意接过老师抛来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乐此不疲。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367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