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挂图展示各种热机,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这时教师要点拨引申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复习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定义。最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不仅要求学生描述事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相关文章:
3.《认识比》说课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016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