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确定位置说课稿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确定位置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确定位置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确定位置说课稿1

  一、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位置》这一课,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设计理念: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现实数学原理”,体现数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

  2、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的自然生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材简析

  《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通过用数对来表示和确定位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建立初步的数形结合思想,对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有“列、排”的初步认识,但对“数对”这样的抽象知识没有丝毫的基础。但是,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从生活现实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表示和确定位置,并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建立观察——探索——思考——归纳——运用的数学思维体系。

  3、情感与价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现实性、价值性。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

五、教学实践及成效。

  根据我的设计理念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课前活动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通过指定固定位置的学生为本课堂加油、鼓劲,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列、排”的知识,达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的目的。

  2、创设现实的情境,层层引入,知识生成自然流畅,思维训练步步为营,让一个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轻松理解并接受。

  第一层,从学生熟悉的“班长的位置”创设“问题情境”,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班长的位置,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二层,通过采集学生发言中的重要信息,使学生明确用规范的语言来确定位置。第三层,适时提出质疑,把学生的直观思维引入抽象的思维,从而引出“数对”的概念。三个层次的教学,使课堂极富挑战性,培养了学生从形象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感受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学生已经能用语言规范、准确的描述班长、小青的位置时,提出质疑“谁能发明一种更简洁更巧妙的方法呢?”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使“数对”的产生更具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主动参与,并大胆提出猜想,打破数学课堂中知识强加或者硬灌给学生这种陈旧的教学手段。

  4、闯关练习形式多样,环环紧扣,极富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闯关答题,实际上是一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练习过程。七关的练习,各有各的训练目标,知识螺旋上升,节节拔高。各种题型,训练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5、数学知识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课前的小活动及班长的位置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产生,让数学更加生活化。通过找电影票、火车票的座号、地球经纬线等感知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知识在生活领域中的广泛性。

  数学课堂重在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探究、归纳、运用的学习技能。今后我将在此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感受生活,快乐成长。

  确定位置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确定位置》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坐位呈现方式,向学生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找座位、找好朋友、当小导游”等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纵横坐标等知识奠定基础,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生活性和探索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数学P83—85。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学会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情境,会用数对的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小纸片,每活动小组一份制作旅游图材料。

二、说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现实经验,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更好的落实教学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有效情境的创设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节课我首先从孩子们熟悉的“神舟六号”导入,引出问题:为什么搜救人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返回舱,学生自然想到了确定位置,再引入课题。孩子们联系到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和神圣的“神六”有联系,学习的兴趣自然浓厚,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另外,这节课设计的活动情境如:找坐位、当小导游、制作旅游图等,都是同学们感兴趣的。

  二)、联系实际,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们自己的“数学”。因此让同学们感受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联系生活组织孩子们进行数学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首先从每个学生在班级的位置入手,逐步建立“组”和“排”的表象,再通过互动活动,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坐位在第几组第几排,接着引入用最简洁的方法(数对)来表示,用数对写自己的位置,从新找自己的新位置,猜好朋友等等,学习活动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学习数学既轻松又愉快的氛围。“数学从生活中来又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参与全过程,真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生活性。

  三)、合作交流、互相学习资源共享。

  数学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这个过程的最好体现。本课我在制作武夷山主要景点分布图等环节,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旨在让学生学会与同学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倾听、互相弥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也进一步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学有用的数学。在合作中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共享,而给大家推荐旅游景点的解说中,也是把这风景秀丽的武夷山与大家共享。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因为我校校本课程《武夷风情》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开设,同学们对武夷山景点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学有所用,体验成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神舟六号有关照片,引出问题:“宇航员返回地球,是不是要我们的搜救人员满世界去寻找他们乘坐的返回舱呢?”,“我们的搜救人员为什么能这么快找到他们乘坐的返回舱呢?”(科学家已经给胜利凯旋的宇航员确定了位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确定位置》。

  2、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活动(一):说说自己在班级的位置

  今天放学回家,妈妈问你,“你坐在班级的什么位置?你怎么回答?”你们的第( )组是怎么定的?(第一组起立、第二组右举手,第五组……)你们的第( )排又是怎么定的?(第一排起立、第二排左举手,第六排……)

  活动(二)确定新座位号

  1、认识用“数对”的表达方法确定位置。

  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位置了,用第几组第几排来说明,你能用最简洁的数学方法(也就是两个数)来表示吗?数对( , )前一个数表示什么?后一个数表示什么?

  2、用所学的“数对”说自己位置,并写在纸片上,同桌检查是否正确。

  3、上交写好的纸片,教师打乱顺序后从新发给同学们,收拾学习用品寻找新座位。

  活动(三)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

  1、用眼睛找找自己的好朋友的位置,记下他的位置。

  2、说出或写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

  三)、合作交流,巩固练习

  (一)、练习一

  1、出示福建省轮廓图,你们能用“数对”说福建省会及周边县市(最北浦城、最南东山、最西武平、最东平潭)在地图上的位置吗?

  2、根据“数对”找找福建省部分景点。(从课件里点击,使之变色显示)

  (二)、练习二

  1、出示方格图引导制作武夷山主要景点分布图。

  要求:

  1、小组合作完成。

  2、小组讨论向游客推荐哪个景点,要说明其位置及推荐理由。(把组员当游客先练习说)

  3、作品展示,小组汇报。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举例生活中应用位置的例子。

  2、出示世界地图,利用经度、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位置的例子。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8894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