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200字
我们仨读后感1200字1
一纸泛黄的封面,素静而淡雅,我们仨——三个字赫然在中,正是这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165页,薄薄的小书,轻轻地,拿在手上看不出里面的份量,却承载着63年的风风雨雨。一个学者在回首她的一生,如同孩子般的方式叙述着,她的“怀人忆旧”风格如终是静谧的,他们三人的相遇、相守到相别,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温馨可敬的学者家庭,恍如一梦的相守相助、相得相失。我轻轻地翻过一页页,心中慢慢被填满,看到那一句:“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的泪水潸然而下,寂寞而又坚强的老人,如一盏黑夜中的灯,默默地独自照亮人生的路程。
然而这盏灯,却照亮了许多徘徊在黑夜中的灵魂。我相信并不止我一人,在这样豁达清朗的文字前被涤荡,被震撼。杨绛先生的文字一如《他们仨》的为人——低调、平实、真切,她在《我们仨》中如是说:“三河里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很平实的话语,似乎中央电视台的《讲述》节目,杨绛先生就坐在我们的对面娓娓道来,她的家事,她的事业,她的人生的梦想就这么小,这么平凡,只求一家人聚在一起,相守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个优秀的女性骨子里最温情的梦想,我们仨聚在一起。
杨绛遇到了钱钟书,一个是书香门第的才女,一个是出身名门的才子。也许真的上辈子就是夫妻,否则两人一碰上就一见钟情并携手终身呢?她淡泊名利,她十分喜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是她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她自己的写照。而他也一样,个性鲜明,不见介石、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他们埋头做着学者应做的本份的事,看书、写书,专注自己的学术,专注自己的爱。
如果说钱钟书是红花,那么杨绛绝不是一片绿叶,虽然她自甘为先生的“灶下婢”,但须知这样的戏语中蕴藏着多少深厚的爱意!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翩翩少年,一起经历过战火、疾病、文革还有生离死别,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他说:“绛,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简单两行字,却让我深感死亡给人赤裸裸的折磨,一鞭子抽在胸口上,绽出一个个血泡,心里刺痛得却听不到一声叫喊。一个陪伴自己经历大半辈子的人忽然消失了,让人措手不及,脑袋一片空白,忘记了呼吸,忘记了自己还活着,世界顿时就像缺氧的棺木,让人找不到一丝生存的欲望。
儿女亲情,人一生中最难割舍的。当看到杨绛以梦幻的笔法写千里长梦,其实我心里已经凄然。钱瑗,先生唯一的女儿,她是他们的骄傲和依靠,但永远让她牵肠挂肚,先于父母而兰催蕙折,怎不令人扼腕!将心比心,白发人送黑发人,作为娘谁不断肠?我忍不住几番掩面落泪。然而,先生却掩埋哀伤,絮絮叮咛:“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钟书说:叫阿圆回去,回她自己的家里去。”“三里河?西石槽?不,是她自己的家。”阿圆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她说:“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在母亲的笔下,女儿已经是永生了,“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一盏青灯,照着一个温柔坚强的灵魂,在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也许在漆黑的夜里仍会有深深的伤痛,但这一幅画面已经不朽,这一盏灯火永远长明。夜深了,我收拾起书本,看一眼熟睡中的他和他,轻轻地关上案边的台灯。我知道,从明天开始,一定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们仨读后感1200字2
“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写不下去,今天中午继续。
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其实怕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
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在你20岁这个年纪,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
说回他们仨,都是书虫,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书如命,很棒的夸赞。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是什么样的心态,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书的,说的肉麻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驱动我,在获取知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又奇妙无比,我看的书越多我会发现我要看的书越多,发觉自己看的书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广袤,恨不得将全世界的好书都看完。很多人将读书的动机归为能增长见识和智慧云云的,我觉得不然,那只是结果,我的动机就是我喜欢读书,我喜欢处于那种状态,就像喜欢打球喜欢旅行喜欢逛街什么之类的正常爱好一样,而获得智慧知识那只是结果,顺其自然的结果,不必去强求的结果。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一直读下去。
再扯两句家庭,前两天妈妈给我微信说爸爸又叽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给爸爸发了条短信,其实内容不过于别生气,一家人,要珍惜,我爱你。但是我是带有感情去发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他们很少去透露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爱,那么就让我负起这个责任,告诉其他三个人,“我们四”是相亲相爱打死不离的家人,珍惜这世情缘。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我们仨》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
说是读后感,基本没牵涉到他们仨什事,只是借题发挥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懒得去管这么多,不知道还要写什么,所以就不写了,望下次写的好点,望长写长有。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864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