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米安》有感
读《德米安》有感1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所说的两个世界,两个世界光明的世界被倡导,而黑暗的世界则是被遗弃。我们在一开始和主人公一样都是在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世界的阴暗面都被隐藏了起来。可是我们的成长,一定与黑暗有关,当开始接触黑暗的那一刻我们也就慢慢地长大了。就像植物一样白天积蓄养料,夜里慢慢地生长。可能在我看来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光明与黑暗,我们意识中的光明黑暗不过是人为地引导我们去这样认为的。当我开始自我思考的时候,发现世界上的是非对错都是很模糊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要用爱去面对存在,从而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书中所讲的孤独在我的理解中是鸟从蛋中飞出的那一刻。那一刻上一个人们为你塑造的世界已经崩塌,而新的世界却也没有到来,这时是孤独的。迷茫,痛苦会在这个时刻不停地出现。也就是这个时刻,我们慢慢地走向了自己,与自己和解,与外界和解,从而认同自己,慢慢地寻找自己的路。这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很多人因为恐惧未来而放弃,有些人却坚持内心最终飞向属于自我的蓝天。在我看来风险固然可怕,但是害怕风险更加可怕,因为那为数不多的可能性都已经没有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疑问,那就是我们的想法什么不是被引导的呢?国家的统治,最基本的就是建立统一的价值观。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们所接受的一切几乎都是在引导我们形成这个国家基本的价值观,来维护祖国的稳定,自由的思想或许也是看似自由的,因为那也有可能是被引导的。我用我自己对于哲学的理解进行了猜想,我们的命运与生俱来,不论我们的人生如何都是这苍茫宇宙运行中的一环,我们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此生的终极,那是我们到来的一切的意义,所以书中追求的自由,可能是在"道"中我们的最根本的使命,那种我们与生俱来的观念。就像书中所说的夏娃小姐,我的一切都源于她,最终却又归于她。当我们与使命接轨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将会快乐充实。这是我的一点小猜想,也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交流交流。
读《德米安》有感2
初读黑塞时是高中,一本《悉达多》让我明白了这个作家的风格。时隔多年,仍能清晰地记得那时的阅读体验很戏剧化——是一种被欺骗的愤怒。即将成年之际本来是缺乏实际的丰富经历的,所以阅读时总期望书籍能提供各种答案作为人生的参考,而《悉达多》的故事昭示着好像我只要去人世间游历,大胆经历一切,然后就能"悟"了。尽管黑塞详细写了悉达多游历的内容和心境的变化,可是由实践到彻悟,这中间似乎漏掉了一个关键的环节。《德米安》中的辛克莱有着明确的寻找并成为"自我"的意识,可是那个自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黑塞也没有写。诚然,黑塞从心理角度揭示了很多关于人类的秘密,可是他没有写到的能催生人生质变的神秘之处显然更多,而那个,就是属于每个人独有的、个性化的、隐秘的思维链,那是靠理性逻辑所无法探测、预知、概括的领域,因为理性是有限度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如是说。
辛克莱和悉达多最终都做到了使自己满意,也许这就是黑塞想表达的人生的终极意义:勇敢而坚定地走一条追寻理想自我的道路,历经坎坷、挣扎,在现实的和精神的磨难中一次次自我突破,最终成为让自己满意的人。这个已完成的自我未必就是完善的,关键在于他的内心是和谐的,他终于能够与自己和平相处,平息内心的躁动、迷惘和恐惧,就是说达到了汉语中的"心安".
《德米安》在情节安排和处理上不如《悉达多》成熟,但是它比后者更为动人。在辛克莱视角下,它所描写的几种有瑕疵的人生道路也是充满温度的,并没有被冷酷批判,只是人生境界有所不同而已,并无优劣之分。种种选择可以共存于世,正所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
西方现代小说总是恰到好处地给一些东方智慧结晶做了详细阐释,正因为如此,所以总是因为洋人作者准确而细腻的心理剖析而惊异,对他们的结论却感到平淡无奇。我们各自站在不同的巨人的肩膀上,惊鸿一瞥之日,会心一笑之时。
读《德米安》有感3
拿到《德米安》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十二月三十号的晚上,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漫天的雪和吹得很烈的风,我在外面走了一圈,不知道又思考了些什么,然后一无所获地回到了宿舍。莫名迷茫的时候,我翻开了《德米安》。
《德米安》主要讲述的是少年辛克莱的成长故事,主要是取材于黑塞个人的九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这是四十岁的黑塞写下的故事,我倒没有期待其中的故事是真的,但在我读完此书时,我相信那些少年辛克莱所经历的心路是真的,因为我也正在那条路上走过。本书书名为德米安,他是辛克莱的朋友,陪伴着辛克莱走过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阶段。但是德米安真是存在的吗?
书中的辛克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因为受到坏孩子克罗谟的敲诈勒索而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是由两个世界组成的,一个是有父母的爱和教会的爱共同铸就的纯洁天堂,而另一个则是充斥着谎言、欺骗的世界,他的心灵备受冲击,他也因为隐瞒父母而干了父母不允许的事而独自承受着心灵之罪。第二个阶段是辛克莱和德米安相遇了,德米安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个世界的不同,并逐步引导他接受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第三个阶段则是辛克莱离开了德米安去远方上学,在经历了一段放浪形骸、虚度光阴的日子里,他在自己的女神碧翠丝的感召下进行了自我的心灵净化,并与琴师皮斯托里乌斯建立了友谊,共同度过了一段心灵艰难的日子。而第四个阶段则是辛克莱与德米安重逢了,他们的思想在此时达到了相互的交融与认可。而由于德国与俄国进行战争,辛克莱与德米安都去了战场上,由于负伤,辛克莱与德米安都躺在了病床上,最终,辛克莱躺在病床上与这个名为"德米安"的幻觉告别,成为了德米安。在最后,我明白德米安可以被理解为少年辛克莱的内在创造出来的一个引领自我的形象。他可以是少年辛克莱成长之旅路途上很多智者形象的箭垛式人物,因为他太过于完美,完美到失真,也可能是少年辛克莱创造出的陪伴自己成长的伙伴。我的理解倾向于后者,所以我认为全书讲述的实际上是少年辛克莱的孤独之旅。
我记得有一句话叫"为了成长,我们必将成为精神上的孤儿。"我觉得这种孤独感在一开始就伴随着少年辛克莱,在他开始意识到"两个世界"的时候他就已经远离了那个温暖的家庭了,在面对自我心灵的受苦时他也曾有冲动向自己的父母忏悔以求得原谅,但是他一直忍耐着,自己消化着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其实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认知失调".而在他内心达成一种风平浪静的时候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这其实就是对父母权威的巨大挑战,他不再相信曾经父母给出的解释和父母想要塑造的他了,再到后来他听闻了圣经关于亚伯与该隐的故事之后,他不再循着父母和老师的思维来理解这个故事,而是借德米安之口说出了对故事的另一种理解,这是对固有权威的挑衅,到后来的放浪形骸等等实际上都是对曾经约束着自己心灵的既定权威的挑战。这些权威也在一点点被瓦解,辛克莱最终成为了"精神上的孤儿".旧的城池已经沦为废墟,新的,还未建立。——旧的权威已经推倒,新的还未建立,这就导致了辛克莱的迷茫。他开始思考自己要过一种怎样的人生,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最终自己尝试去回答——把自己交给命运,做命运让自己去完成的事情,去寻找那些与自己同样拥有该隐印记的人,和他们待在一起,摆脱这种孤独,最终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了。这种成熟可以被解读为心理学上的"自恰",也就是自我认知失调的时候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
辛克莱之后的成熟不过是孤独的延续罢了。(这是我消极的说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可能在于作者黑塞的诚挚吧,即使这仅仅是本小说,但我也相信那就是他曾经走过的路,而我个人的迷惘被他表达了,我觉得有种被理解的慰藉。当然,我也还是那样的观点,辛克莱的人生并不是升级打怪,并不意味着他的这个阶段取得了某种成就或者必将低于他的未来或者高于未来,人生不是线性的发展的,不存在规律可言的,也无法比较,在这团破布乱絮样纠缠不清的唯一能够确定的存在就是孤独。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678109.htm